11月的第一个周五,时间来到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宋代诗人仇远的《立冬即事二首》格外应景。冷空气裹着毛毛雨,光雾山的红叶与西岭雪山的初雪遥相呼应,立冬之后,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孕育春天的生机。
这个时节里,成都银行美好生活探寻官谢云丹和祠堂街艺术社区运营方成都天府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马玉一起,走进祠堂街艺术社区,在这个百年历史的街区里,穿过厚重历史建筑和熙攘消费场景,阅读过去和现在的荣耀,发现一个关于枯荣、更新的故事。
300余年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
从蜀都大道来到人民公园旁的三角区域,金秋茶社旧址、新华日报旧址、四川美术社旧址、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聚兴诚银行旧址,再往里走便是成都乐器厂宿舍旧址,6栋焕新的历史建筑依次排开。此刻的祠堂街艺术社区,一边是灰色的砖墙和暗红色的栏杆、窗框、大门、楼板、立柱——这些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经过“焗瓷金缮”般的精细修缮,重回最初的历史风貌;另一边,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
三十六行技艺展、锦官风物集(文创集市)、国潮New Live公演舞台(街头演出)、制物公学(技艺体验)……数十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青年艺术家携手,生动呈现成都生活美学。据悉,“2025成都非遗生活季”已在祠堂街举办7场专题活动,累计超20万人次逛街区、看展览、玩非遗。总长300米的祠堂街,如同一个小小的文化“磁力场”,成为天府文化的展示窗口,也为市民呈现了独特的文化消费空间。
祠堂街艺术社区周边汇聚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科技馆、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省大剧院、成都博物馆、宽窄巷子、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等多个大型文化及艺术空间,内容涵盖传统艺术、当代艺术、音乐、戏剧、民俗、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以祠堂街为原点,市民游客可在10分钟内可达以上文化空间,串联起“十分钟文艺生活圈”。
这条源自清代,有着300余年历史的街区,被历史学者谭继和、袁庭栋誉为“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
七八百万人次消费潮流的新场景
“通过持续举办展览与活动,既能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也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历史文脉传承中。”马玉表示,这些实践让祠堂街从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转向人文精神的唤醒与社群生态的构建。
而老街区也不再只是记忆的载体,也是持续迸发新活力的源泉。在祠堂街,聚集了木木美术馆、Stussy、观夏to summer、Patagonia等多家西南首店,成为消费“潮流新坐标”。Patagonia成都祠堂街店店长陈璐告诉记者,其品牌形象与祠堂街文化印象相契合,“我们希望可以吸收历史的厚重感,同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把我们的产品价值发挥到最大。”
记者注意到,成都银行聚焦重大项目落地,在青羊区祠堂街改扩建项目启动后,为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以金融力量助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成都天府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佳曾向记者表示,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基因、修缮百年建筑,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的业态,引入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文化内容,祠堂街艺术社区一年客流量约七八百万人次,“随着二、三期项目不断植入业态并深耕运营,相信祠堂街能成为成都的一个非常好的地标。”
双典范、三项金奖持续探索文商旅体融合
就在这周,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入围2025年度 “中国城市更新项目典范”“中国美丽城市项目典范”首批初审案例。资料显示,这两个“国家级双典范”旨在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建设成果,分享城市更新的“中国智慧”。
时间往前拨:两个月前,“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发布,“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荣获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金奖、城市更新空间改造设计金奖,“成都祠堂街艺术社区景观更新”获城市更新景观环境设计金奖。评委认为,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演绎,恢复传统街区肌理和城市空间,唤醒人们对这片历史街区曾孕育过的繁荣大众文艺的记忆。
从青砖黛瓦间的“时光老巷”到文商旅体融合的“时尚潮流街区”,祠堂街成为一个兼具古色古香和时尚先锋风格的艺术社区,吸引着人们前来邂逅艺术、享受生活。
马玉表示,接下来祠堂街将持续探索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百年祠堂街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兼具在地文化特色与当代设计美学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能带走的城市记忆。”另一方面,她表示,祠堂街也在积极谋划与周边文博机构、景点的深度联动,“计划打造一条能串联历史印记与当代活力的主题文化艺术漫游路线,通过精心设计每个叙事节点和体验环节,让市民游客深度感知成都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城市鲜活的变迁脉络。”
红星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