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有时候,一场远行,不仅是对风景的探访,更是对人情的重新审视。
每次出发前,总有人问我:
“你去那个城市,会联系老同学、老朋友吗?”
我常常沉默。
因为,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不是每一份情谊,都值得被惊动
朋友曾和我聊起她的一段经历。
几年前,她认识了一位外地的男同事。平日里工作往来,对方彬彬有礼、热情友善。临别时还笑着说:“有机会来我城市玩,一定要联系我,我全程接待!”
她听了,只当是客气话。
后来某次出差,恰好到了那座城市。想着既然人都到了,不如打个招呼。电话响了许久,对方才接起。
“喂,哪位?”
“我是小李啊,我到你城市了。”
短暂的沉默后,那头传来一句:“噢,小李啊,我今天没空,不过去了哈。”
话音未落,电话挂断。
片刻后,一条微信跳出:“不好意思,刚才我老婆在旁边,她爱吃醋。”
后面还跟了几个笑脸。
那一刻,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恶心。
不过是一份同事情谊,对方却能臆想成暧昧暗示。
从那以后,她再没主动联系过任何旧人。
有些关系,不是疏远了,而是看清了。
原来,岁月能淘去的,不止是激情,还有分寸。
二、也有重逢,是久违的温暖
可并不是所有的“老朋友”,都会让人失望。
去年退休后,我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
在海南住了一个月,没联系任何人。
后来又去了深圳。
那是我一位高中女同学的城市,三十多年未见。她离异独居,性格依旧温和。
我原本只打算见一面,寒暄几句就走,连酒店都订好了。
谁知她执意留我,说什么也不让我去住酒店。
“都这么多年没见了,哪能让你一个人住外头。”
于是我退了房,住进她家。
白天她上班,我独自出门闲逛。
傍晚她下班,我们一起做饭、聊天,从青春聊到暮年,从往事聊到人生。
夜色如水,茶香袅袅。
三十年的岁月,一夜之间好像都被照亮。
那十天,是旅途中最柔软的一段时光。
有些重逢,不惊不扰,却能唤醒你心底的善意与温度。
三、不打扰,是另一种体面的温情
从深圳离开,我去了广州。
那儿也有一位关系不错的老同学。
可我没有联系她。
因为那时离春节只有两天,她刚放假,既要备年货,又要走亲访友。
我不想为了自己的一顿饭、一场叙旧,让她疲于应付。
于是我一个人在广州过年,逛花市、吃小吃、看人潮,感受那种“无人打扰”的年味。
我才发现,不打扰,也是温柔的体贴。
友情的意义,不在见面频率,而在彼此心中留有余地。
四、错过的人,不必遗憾
今年九月去新疆。
乌鲁木齐有个大学同学,关系不错。
我行程匆忙,没有提前联系他。
临走那天,我发了条微信:“我准备去阿勒泰了。”
他回复:“早知道你在,我一定带你吃点好东西,下次回来记得告诉我。”
后来,我直接从阿勒泰回了家。
他也没有再发过消息。
没有谁欠谁一句解释,
只是人生的路太远,有的人注定只能走一程。
有些情谊,淡了也好。
不是冷漠,而是学会尊重时间的流向。
五、真朋友,不怕迟、不怕远
其实,如果换成我是东道主,我会真心希望老朋友能联系我。
去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从广西带家人来旅游。
我兴奋地当起导游,带他们看风景、吃美食。
天气又闷又热,人潮涌动,但我却久违地觉得——开心。
因为有人记得你,有人愿意来找你。
那种被“想起”的感觉,比任何风景都珍贵。
尾声:关系的温度,取决于“心的分寸”
去外地旅游,要不要联系老同学?
我想,答案其实很简单——
不是“要不要”,而是“该不该”。
若是相见不累,就去见;
若是重逢徒增尴尬,就算了。
一段好的关系,不会因为不联系就疏远;
一段浅薄的缘,也不该靠寒暄维系。
人到中年,最珍贵的情谊,是懂得彼此的分寸:
来时欢喜,别时安然;
不逢亦不欠,重逢亦自然。
真正值得联系的人,不会让你觉得冒昧;
真正成熟的友情,也经得起不联系的沉默。
点个【关注】,愿每一段情谊,都能在时间里沉淀出温度,在距离中保留住分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