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历史交融
传统与现代碰撞
湘西龙山正向世界
展开一幅绚烂多彩的文旅长卷
在这里,时间有着不同的维度——在里耶秦简的墨迹间,流淌着两千年前秦帝国的记忆;在八面山的云海之上,定格着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在土家织锦的色彩中,编织着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生命脉动。
今日,第四届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在龙山县开幕,以“神秘湘西·简读龙山”为主题,向世界发出邀约。
这是一场旅游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龙山县,这颗镶嵌在湘西北的璀璨明珠,正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迎接四海宾朋,讲述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千年之约:秦简深处的历史回响
里耶,在土家语中意为“拓土、辟地”。这片土地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记忆,在2002年被重新唤醒——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近387万枚秦简,震惊世界。
这些秦简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历史切片。它们记录了秦朝迁陵县的日常——从户籍管理到物资调配,从九九乘法表到邮政系统。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秦简复活了秦朝历史,那些简牍上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诉说着大秦帝国的兴盛与衰落,让后人得以触摸那个遥远帝国的脉搏与余温。
云端奇境:八面云端的别样国度
沈从文曾把八面山称为“别一个国度”。这座平均海拔1200余米的桌山,四周峭壁如削,山顶却是52平方公里的一马平川,被誉为“南方空中草原”。
八面山是土家族的圣山,被称为“树木补”,意为“祖先船”。相传,远古洪水灭世后,补所雍尼兄妹驾葫芦船来到树木峒和里耶,按天意成亲,繁衍后代,洪水退后,葫芦船化为八面山。
今天的八面山,已成为融合自然奇观与休闲度假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在这里,白天可策马驰骋,夜晚入住星空帐篷,感受"离天只有三尺三"的奇妙体验,为游客开启“天空之城”的狂欢。
土家源流:惹巴拉的文化密码
惹巴拉,意为“美好和美丽的地方”,是一个“三山套三河,三河绕山寨,一桥通三域”的土家古寨。这里是土家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非遗传承的现场。
在惹巴拉,土家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坐在织机前,穿经断纬,“叭呔叭呔”的机杼声悦耳动听;咚咚喹湘西州级非遗传承人田剑英演奏着土家族传统曲乐《巴列咚》;手工打制菜刀的向氏兄弟,正合力打制可吹毛断发的利器。
走过一桥跨三寨的惹巴拉凉亭桥,古村巷、古码头、古碾房等土家标志性建筑随处可见。夜幕降临,寨中篝火旁,游客们围成圈跳起了土家族摆手舞,轻歌热舞间,古老山寨传唱出新的故事。
红色记忆:茨岩塘的热血芳华
龙山县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茨岩塘镇,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1935年5月,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红二、六军团来到茨岩塘镇,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前后战斗233天。红十八师作为最后一支出发长征的红军队伍,从茨岩塘出发,一万六千多名各族儿女跟随队伍,踏上了革命之路。
“茨岩那个塘边嘛哟,土家寨哟;男儿那个血性嘛哟,好人才啰。”讲解员杨昌位为游客唱起的革命歌曲《望乡台》,曲调婉转,引人落泪。
未来展望:文旅兴县的龙山实践
龙山县坚持“生态立县、文旅兴县”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里耶秦文化体验核,惹巴拉土家文化风情带、乌龙山地质公园风光带,山水龙城休闲服务区、八面山高山草原度假区、茨岩塘红色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近年来,龙山县打造出七大景区,推出了古城寻秦之旅、土家探源之旅、红色芳华之旅、神奇山川之旅四大精品旅游线路。
龙山县是湖南省首批公布的旅游资源重点县,拥有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40余个国字号品牌。
秦时明月犹在照,酉水长流载简声。龙山,这片曾经开拓的土地,仍在不断开拓着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那些自井中苏醒的简牍,不仅改写了中国考古史,更悄然改变着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方式。
神秘湘西,简读龙山
——这场穿越千年的约会
刚刚开始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均注明来源;若来源不详(无法查证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将标明: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龙山融媒
作者|张 军
编辑|蒋 慧
审核|初审 蒋 慧 复审 周 娇 终审 朱 勇
美丽乡村•我的村:农旅融合趟出乡村振兴“明星”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