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虽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但陇原大地依然跃动着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强劲脉搏。近日,由柬埔寨、日本、韩国、缅甸、摩洛哥、泰国、越南等多国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甘肃省天水市和陇南市,开启为期一周的实地探访之旅。
记者们参访麦积山石窟。
千年文脉: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记者们首站来到了麦积山石窟。这座享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美誉的艺术宝库,历经1600余年岁月雕琢,至今仍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惊艳世人。中日新闻东京新闻记者河北彬光盛赞其“崖壁上的独特艺术魅力”。中阿卫视记者宝云则感慨于泥塑艺术中蕴含的千年信仰力量,令人肃然起敬。泰国《经理人报》记者郑权之感叹:“站在这里,我能真切感受到人类对文明的敬畏之心,这让我震撼又感动。”这份震撼不仅源于石窟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来自景区细致入微的保护举措。景区内,随处可见“禁止触摸”提示,专为年长者设计的人性化登山设施,彰显着对每一位游客的关怀与对历史遗迹的珍视。而麦积山雕塑博物馆通过1:1比例复原的展品陈列与丰富多样的互动工作坊活动,将“守护与活化并重”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记者们参访麦积山雕塑博物馆。
庄严肃穆的伏羲庙,让记者们深切感受到中华人文始祖文化的厚重内涵。每年举办的伏羲大典,以庄严仪轨将文化传承的神圣感推向极致。而被誉为“陇上第一民居”胡氏民居,以青砖灰瓦的精巧形制与古朴格局,让记者们领略到明代民居建筑的匠心之美。
记者团在大地湾博物馆采访。
随后参访大地湾遗址时,缅甸Vidya记者梅密孟惊叹道:“我看到了那些精美的陶器,它们都令人着迷,中国古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这里的保护理念也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启示——每个国家都应该保护好自身的历史遗迹。”
产业富民:特色资源的活力赋能
陇南的发展活力,在特色产业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在武都区祥宇橄榄油产业园,浓郁的橄榄香让中阿记者宝云倍感亲切:“我的家乡也种植油橄榄,但甘肃的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这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不仅生产高品质食用油,还开发出橄榄小吃、护肤品等衍生产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智能温室与冷链物流系统,展示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越南《人民报》记者杜有兴在报道中提到:依托与地中海气候带相似的地理气候条件,陇南市武都区历经近50年发展,实现了橄榄产业“从引种试验到规模种植,从初级加工到精深研发”的跨越,成为“中国橄榄之乡”。
被誉为“浓香西北第一窖”的酿酒车间
在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们探访了被誉为“浓香西北第一窖”的酿酒车间,目睹了数百口承载历史的上世纪古窖。在养酒馆内,一尊400多年历史的木质“酒海”尤为醒目,这一被誉为中国白酒文化“活化石”的文物,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储酒工艺的智慧。更令记者们意外的是金徽矿业,这座大型矿山彻底颠覆了传统印象。其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建设实践,通过植被恢复、景观再造等措施,将矿区打造成集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记者们观看《天水千古秀》。
文旅融合:传统魅力的匠心活化
在天水大剧院,《天水千古秀》沉浸式演出以现代光影技术为基底,融合舞蹈音乐艺术,将上古传说与伏羲文化进行震撼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表达形式令记者们沉醉其中,宝云赞叹:“演出精彩绝伦,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的文明现场。”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 的万象洞,其岩溶地貌形成于2.5亿至3亿年前。洞内钟乳石、石笋在灯光映照下幻化成奇幻景象,缅甸记者梅密孟感慨:“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国人平衡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范例。”
在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记者们记录下白马人跳“池哥昼”面具舞的场景,并穿上白马藏族服饰与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乡村风貌,打造了特色民宿集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记者们与《白马盛典》演出人员载歌载舞。
晚上观看《白马盛典》演出,更让记者们感受到淳朴热情与欢乐祥和。宝云说道:“最打动我的是白马人的淳朴热情。他们真诚友善的笑容,让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星空之下,我们欣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白马藏族传统文化表演。从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悠扬的传统音乐到充满智慧的民族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这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的坚实后盾
陇东南的魅力,植根于精心守护的绿色生态。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记者团此行实地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在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记者们被那一泓深嵌于群山之间的湛蓝湖水所征服。这里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标准,水质澄澈透明,四周森林茂密,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日本记者河北彬光对这方山水印象深刻:“在这里,能全身心拥抱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记者们在青龙山旅游度假区了解到,度假区在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保留了原始植被风貌。漫步其间,既能享受完善的度假设施,又能呼吸清新空气,远眺苍翠山峦,体现了“景在林中、林在景中”的理念。在西狭颂景区,记者们不仅被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的书法艺术所震撼,更对景区依托峡谷、溪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同时严格保护古树名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印象深刻。这些优质生态资源的存续,绝非自然偶然馈赠,而是当地长期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策略的必然结果。
记者们体验中国书法。
正如中阿卫视记者宝云所概括:“甘肃以文化厚重、山川壮美、民族交融的立体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缅甸Vidya记者德幸表示,将通过Vlog向缅甸民众展现“传统文化赋能当代发展”的中国实践。
本次活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共同组织。(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郭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