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6日 D19 四川西昌-冕宁-石棉-雅安
第19天 行程375公里
昨夜西昌突降暴雨,晨起时不免为今日行程添了几分忧虑。翻查接下来几天要去的几处目的地天气预报,降雨概率竟都在60%到80%之间,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早餐后动身去邛海,细雨还在淅淅沥沥下着,带着雨伞随意转了转便往冕宁去。当时心里盘算着,若是雨势再大起来,今天恐怕就得打道回湘了。
说来也巧,自离开邛海后,天色竟慢慢由雨转阴、由阴转晴。于是,一路顺顺当当游了冕宁、彝海结盟、安顺场,安安稳稳抵达雅安入住。
#重走长征路#彝海结盟
一、西昌•邛海
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同时也是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历史印记,它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一座城市。1950年,解放战争的收官之战——西昌战役在此打响,为全国解放画上了关键一笔。
因天气影响,此次西昌之行仅在邛海边短暂停留。原计划前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因网络订票时得知景区主体区域(含展览馆、发射塔架、火箭实体模型等核心打卡点)临时闭馆,只好遗憾放弃。原本规划停留两晚的行程,最终仅住了一晚便结束了。
二、冕宁•县城
冕宁古有“山国”之称,今有“攀西龙头”之美誉,孕育了十分富集的旅游资源,如灵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卫星发射基地、泸沽湖、长征路上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红色冕宁纪念馆等。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突围转移时,并未使用“长征”一词,当时的说法是“转移”“突围”“西征”。目前已知文献记载,红军总司令朱德在5月22日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最早使用“长征”二字。这个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
三、冕宁•彝海结盟
四川大凉山,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红军在长征途中谨守民族政策,留下了先遣司令刘伯承与当地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佳话,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后称“彝海结盟”。彝海景区主要景点:彝海结盟遗址、纪念碑、纪念馆(我们参观时闭馆维修)、取水点、军民彝家亲主题场景墙。
四、石棉•安顺场
安顺场被称为“冀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向大渡河疾进。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素称天险。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西岸渡口紫打地(今安顺场)东渡未成,陷入清军重围而全军覆没。蒋介石在大渡河东岸安靖坝重兵设防,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为迅速渡过大渡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中央红军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担任先遣任务,于5月24日连夜冒雨占领安顺场,打垮守敌两个连,并夺得木船一只。5月25日,在连长熊上林的率领和安顺场船工的帮助下,同乘唯一的一条翘首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成功强渡大渡河,迅速击溃川军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巩固了滩头阵地,在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附注:彝海结盟的故事
1935年5月20日凌晨,以刘伯承元帅为司令员的红军先遣团到达冕宁县,在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后,决定经冕宁县城走百里彝区小路——“畏途”,到达石棉县安顺场渡大渡河长征北上。
面对“畏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积极开展“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宣传,以严明的纪律执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民族政策。22日,红军翻过峨瓦山垭,遭到彝族果基、罗洪、倮伍三个家支的武装围击,工兵连的枪械和渡河器材甚至战士们身上的衣物都被一抢而光,工兵连战士在被抢时还一直喊:“不要向彝族兄弟开枪,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先遣团派会说彝语、了解彝区风土民情且思想进步的陈志喜去小叶丹家传达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长征借道北上的根本目的,并与果基小叶丹的管家沙马尔各接洽后,表达了平等待人的政策,以及与果基家支开展谈判的意愿,随后小叶丹半信半疑地带领手下一行人前来谈判。
刘伯承对小叶丹说道:“红军借道北上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红军和彝族同胞是兄弟,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打倒刘家军,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刘伯承把小叶丹当成自家兄弟、坦诚相见,让小叶丹感受到了红军的诚意,打消了对他的猜疑和顾虑。
22日午后3点钟左右,刘伯承元帅与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风景秀丽的彝海边歃血为盟。刘伯承说:“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后,一定帮助彝族同胞解除一切压迫,过上美好生活。”第二天小叶丹派向导护送红军到达岔罗,红军大部队经过7天7夜急行顺利走出了百里彝区,抵达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
本篇图片拍摄于9月6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