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站佛殿出来,进三十三天石窟洞排队的人,仍然不见少,还不想排队。见有一块指示牌上写着“马蹄寺殿、文殊殿、七佛殿、马头明王殿”,有登山棧道通往,我沿着往上登。登了三段阶梯,来到了北马蹄寺最重要石窟马蹄寺殿。
因它地处半山腰,面积不大,与下边的站佛殿小的很多。进深10米,宽10来,高3来,为方形。中心方柱前上下开凿圆拱型龛,原始造像已经不复存在,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我迹。中心柱正壁新塑上下两排佛像,上排为中为三世佛,左为释迦牟尼,右为如来佛。下排三尊中间为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左为他大弟子嘉橾杰,右为他二弟子克珠杰塑像。这三尊一组的塑像被格鲁派人尊称为“杰西赛松”,意为父子,极为教徒的推崇。
中心柱回廊四周,边墙供台上塑有藏传佛教十六贤尊者,四大天王众像。
殿中的石块上有一马蹄迹,清晰可见,像真的马蹄印,但又大于一般的马蹄迹。
马蹄印的形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神马的蹄迹。传说,西汉时的一天,天高云淡,丽日当空,一匹天马腾云驾雾、风驰电掣地自西天向东而去。当临近马蹄寺(时称临松薤谷)上空时,阵阵乐音,缕缕香气穿云破雾,扑面而来。天马不由俯首下视,不看则已,一看立即惊呆:只见苍山叠翠,玉脉生烟,流水潺潺,佛窟遍地,木鱼声声。好一派人间仙境。天马早已忘却了肩负的使命,身不由己落降临青石壁上,蹄落之处便留下这不可磨灭的印迹。这就是神马蹄迹的说法。
另一个说法,是格萨尔王坐骑的蹄迹,格萨尔王从霍岭大战凯旋归来,在千佛洞前去检阁大军,因抑制不住坐骑的烈性,奋蹄疾驰,格萨尔王忽然又勒紧马嚼,战马因用力过猛,一只前蹄踏在一块青石板上,才站稳身子,便留下了马蹄印。
历史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变迁,马蹄寺、殿,满身疮痍,而这马蹄印迹却依然如故,引人遐想,令人赞叹,为镇之宝。
由于这神奇的马蹄印,临松山改名为马蹄山,青松丹峡流寓,也改称马蹄寺,山谷中的河改成了 马蹄河,这个窟也改叫马蹄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