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南文旅,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张家界的三千奇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或是长沙的市井烟火。
但在湖南西部,还有一座小城,既有雄浑粗犷的山,也有灵动奔流的水,有青石蜿蜒的古村古城,也有灯火璀璨的现代光影,有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
你或许猜到了,她就是怀化。
前几天,我去了一趟怀化出差。讲真的,在去之前,我对怀化的了解,仅限于“怀化5A级景区”——晓华理发店。
等我真正走进怀化才发现,这里真的就像巷口那家没挂招牌的老店,看似朴素,推开门却全是意料之外的温暖与厚重。
01
来怀化的第一站,是“全国最长索道”雪峰山索道。

全长7600米的索道,将2个小时的山路浓缩为23分钟的风光之旅,远眺云海蒙蒙,群山苍翠间,零星点缀着农家和层层梯田。

抵达索道的最高点天问站,几位瑶族的老乡正在表演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他们聚居于雪峰山东麓,过去因为海拔高,盘山公路又陡,出行非常不方便。
如今,雪峰山索道串联起怀化与邵阳两地,不仅让花瑶和高山台地的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大山。更重要的是,文旅发展也撬动了当地经济,让花瑶同胞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

只听曲调悠悠,那是曾经熟悉的劳动号子,变成了民族特色的非遗表演,向远道而来的游客唱响。
听过花瑶的山歌,再去看一看荆坪古村的大戏。
据考证,早在战国时代,荆坪就是一座繁华古城,这里有千年故事,百年青石板路,还有口耳相传的故事,变成了戏剧表演里的《王朝马汉》《桃花扇》。
与戏台相连的,是荆坪古村最庞大的建筑潘氏宗祠,400年间,它被洪水淹过,被战火烧火,被匪患破坏过,到今天依然挺立,是村里潘氏族人的信仰所系。

戏曲铿锵,香雾缭绕,走到一处斑驳墙壁处,上面这几个大字让我一下子让我对历史有了实感。

历史交错中,傩戏驱走了鬼怪,族人敬奉着先祖,古驿道上马蹄响起,阿公阿婆坐在门前,竹篾翻飞,变成了中方斗笠下流传千年的乡情。
如果说荆坪古城是沉静的,那么黔阳古城则带有一点隐逸的味道。
其建制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比凤凰古城还要早900年,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这里有九街十八巷,遍布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等等古建筑,就连民宿里,也遍是清代的桌椅;

这里也有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而得名的芙蓉楼,有颜真卿、黄庭坚等的名家石刻;
这里三面环水,催生了发达的水运,商贸繁荣,因此有外来商贾集会的江西会馆、长沙会馆;

然而时光流转,水运商贸落寞,热闹褪去,唯有打更的声音流下来,提醒着人们开门讨生活,关门过日子,经得起繁华,也耐得住寂寞。
02
怀化被称为“福地”。在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这里的“福”是历史的馈赠:
7800年前高庙遗址的凤鸟图腾,1934年通道转兵,1945年芷江受降,还有安江农校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都让这片土地成为历史转折中的福地。

但在我走过怀化的山水之后,我觉得怀化的“福”,还有另一层意味。
首先,这“福”是丰饶的福。
雪峰山的云海梯田,荆坪古村的累累硕果,黔阳古城的历史底蕴,是山青水阔、物产富足、厚重历史的“福”。
其次,这“福”是克制之福。
我经常出门玩,古城古镇也去过不少,但全国的古镇,到最后基本上都会变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灯光,如出一辙的商业街,走马观花的表演,去了,又仿佛没去。
但怀化的古城古村落不一样,你在很多景点,仍然能看到当地人有条不紊的生活。
雪峰山索道附近的农户,仍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固守着传统的生活规律,因为熟悉,所以安心;
荆坪古村的戏班子,平时每逢节日喜庆,就会鸣锣开场,潘氏宗祠的香火燃了百年,今天仍有家族后辈供奉祭拜;

还有黔阳古镇上的人家,宅子是祖辈留下的,手艺是代代相传的,街坊邻居是亲切熟悉的,连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只有门前草木荣枯,提醒着又是新的一年。

这不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慢节奏,而是怀化有意为之的克制。
相比一些网红古镇,开发商一哄而上,古村拆了建仿古建筑,怀化的古建筑都是修旧如旧,古村落也基本保持原样,哪怕商业化,也只是文化传承的点缀,而非主角。
比如荆坪古村,讲解员是当地村民,很多民宿、咖啡馆等特色空间,也都是村民用自家宅院改造的。

再比如黔阳老茶馆,是闲置的敬老院改造而成,由政府出资修缮保留木质结构与历史肌理,还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空间设计,让地方文化融入茶馆,但定价却非常“不景点”,5元一壶茶就能续杯一整天。
这种“不贪心”,是怀化文旅对本地文化的最大尊重,因为这里首先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然后才是我们眼中的“风景”。
也正是因为这种克制,才让怀化的景点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不仅让古村古城更有灵魂,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当织锦阿婆的手艺能变成收入,当年轻人的梦想能在家乡实现,当游客的到来不是打扰而是融入,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当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安稳与惬意,“福地”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怀化之“福”的底色。
03
不过,做为游客,我也清楚地意识到,怀化的“安静”是优势,也是短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文旅,仅靠慢节奏和原生态还不够,必须在社交媒体上“动”起来,让更多人知道怀化,才能看见怀化,走进怀化。
之前火遍全网的晓华理发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个普通的理发店,因为老板“能听懂人话”,成为网友心中的怀化打卡地,这恰恰说明,怀化的魅力就藏在烟火气里,藏在普通人的故事里。

或许,这也是怀化破圈的思路所在:
一边以“静”筑基,守住原生态的民俗、烟火气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边以“动”破圈,借力短视频,打造像“鸡排哥”“理发师晓华”这样的IP人物,让非遗的手艺被看见,让古村的晨雾被记录,让杂交水稻的故事被传颂,让更多人通过屏幕感受到怀化的美,然后带着期待,踏上这片福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