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昆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翠湖南路与黄公东街的交汇处,一条崭新的架空栈道凌空而起,串联起青砖黛瓦的昆明老街与波光粼粼的翠湖,旁边的咖啡公园里香气氤氲,成为这座城市最具人气的新晋地标。投用仅数日,翠湖城市绿道便凭借“620米空中漫步+沉浸式咖啡公园”的独特组合,刷爆了昆明人的社交圈,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必到之处。这条集交通、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绿道,不仅打通了老城区的空间阻隔,更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昆明新画卷。
打破长期阻隔,620米绿道串起“双核心”
“以前从翠湖去老街,得绕着人民中路走十多分钟,还要小心翼翼躲着车流,现在走这条栈道,五分钟直达,太方便了!”家住翠湖附近的市民李女士带着孙女在栈道上散步,脚下的塑胶路面踩着柔软舒适,身旁的白色护栏设计精巧,层层叠叠如叶片舒展。这条备受赞誉的翠湖城市绿道,南起五华广场旁人民路过街天桥,途经五华广场、五一路,北至黄公东街新建公园北口,全长约620米,由黄公东街市政公园及架空栈道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2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达2790平方米。
作为五华区“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核心连接工程,绿道的建设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典范。五华区是昆明主城核心区,用地资源紧张,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避开多处文物保护范围,还要兼顾周边居民生活与城市风貌协调。通过广泛征求市民、游客、涉旅企业及周边商户的意见建议,最终采用“架空栈道+地面公园”的立体设计,既解决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痛点,又为老城区新增了高品质公共空间,实现了“小空间里办大事”的建设目标。
这条绿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昆明老街与翠湖片区长期被道路阻隔的“断联”状态。昆明老街与翠湖,同为承载昆明记忆的核心地标,却因城市交通布局而略显疏离。如今,这条架空栈道如同一条“空中纽带”,将两个片区点对点紧密相连,市民游客无需绕行,便可一站式打卡老街的烟火气与翠湖的自然美。更难得的是,绿道并非单纯的通行通道,而是将沿途景观与文化体验融为一体——漫步其上,可俯瞰人民中路的城市风貌,可欣赏五一路的街景风情,累了能在咖啡公园歇脚品茶,真正实现了“走一路、看一路、歇一路”的沉浸式体验。
漫步其中,栈道的设计处处彰显着巧思与匠心。护栏采用钢化玻璃栏板搭配起伏波浪状的白色磨砂亚克力板,工人特意打磨掉所有棱角,确保市民游客安全;铺装以“融于自然、承续文脉”为核心理念,采用高耐磨塑胶材质,不仅脚感舒适、抗老化耐磨损,更刻有经典水纹图案,与翠湖涟漪形成镜像呼应,营造出“人在画中走,影随波律动”的意境。色彩搭配上,以翠湖片区的青灰色为主调,点缀片区标志性植物蓝花楹的淡雅紫色,既贴合自然生态,又烘托出深厚的历史氛围。每当夜幕降临,暖色调的灯光亮起,紫色灯带蜿蜒于脚下,与树影、笑声交织在一起,让现代栈道与老城区的夜色完美相融,分不清是古是今。
老街寻踪忆往昔,千年文脉在此绵延
沿着绿道向南而行,便踏入了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昆明老街(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这片东起正义路、西至五一路、南起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的街区,是昆明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328.8亩的保护范围内,留存着112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堪称“活着的昆明建筑博物馆”。
昆明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119年的大理国时期,元代昆明成为云南政治中心后愈发繁华,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在此建署,逐步形成如今的街区格局。漫步其间,“一颗印”合院式民居、“三坊一照壁”式白族传统建筑错落有致,木结构的房屋搭配青瓦屋顶,檐下雕刻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老昆明的岁月沧桑。甬道街73、74号的聂耳故居保存完好,当年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原样留存,静静诉说着这位音乐家与故乡的渊源;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福林堂,作为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仍在传承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有着独特的韵味。景星街从昔日的花鸟市场变身如今的珠宝文玩民俗市集,周末的跳蚤市场人声鼎沸;甬道街的古董、二手书与珠宝店铺鳞次栉比,弥漫着怀旧气息;钱王街则汇集了文创小店与特色咖啡馆,传统与潮流在此碰撞。马家大院里,庭院剧正在上演,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老昆明的生活场景;东方书店内,“汪曾祺同款”下午茶香气四溢,仿佛能与文学大师隔空对话。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里,一杯清茶品尽云南韵味;南强街巷夜市上,小锅米线、豆花米线、罐罐臭豆腐米线、烧饵块等特色小吃香气扑鼻,福照楼的汽锅鸡、茴香熙楼的滇菜、云平风味园的本地小吃,让食客们大快朵颐,尽情感受老昆明的烟火气。
如今,随着翠湖城市绿道的开通,昆明老街的文旅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游客可以从老街出发,沿着架空栈道一路向北,轻松抵达翠湖片区,实现“逛老街、品美食、赏湖景”的一站式体验。从东北前来,11月5日刚落地昆明的几位游客从出租车司机口中得知翠湖城市绿道的独特之处,6日一早便从昆明老街出发前往绿道,他们也想当头批打卡的尝鲜者。
咖啡公园藏雅韵,历史与潮流温柔邂逅
行走至绿道北端,一座融合了“昆明黄”与青砖灰瓦元素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便是备受期待的翠湖咖啡文化中心。作为黄公东街市政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里汇集了中啡、北归咖仓等全国知名咖啡品牌,以及光萃、滇馥等本土优质咖啡企业,形成“全国+本土”的多元品牌矩阵,成为展示云南咖啡产业的重要窗口。尚未步入园内,现磨咖啡的醇厚香气便随风而来,与园内的桂花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倍感治愈。
咖啡文化中心的设计独具匠心,以门坊为主的中轴对称空间庄重大气,黄公东街历史地刻、毓英亭、瀑布等元素错落有致,将老昆明的历史文脉巧妙融入景观之中。作为曾经老昆明城隍庙的所在地,这里特意保留了城隍庙的局部历史景观,吸引着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拍照。毓英亭此前长期未对公众开放,如今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成为园内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飞檐翘角的古亭与周围的现代咖啡店铺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园内的瀑布造景水声潺潺,与咖啡香、鸟鸣声交织,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我们开业近一个月,经营情况完全符合预期,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中啡咖啡的咖啡师陆哲介绍道,作为入驻咖啡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品牌,中啡的店铺恰好位于老昆明城隍庙原址,这种“历史底蕴+咖啡潮流”的碰撞,成为店铺最独特的亮点。“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这份独特的氛围来的,他们一边品尝云南产的优质咖啡,一边感受老昆明的历史气息,这种体验是别处找不到的。”陆哲表示,咖啡文化中心的“扎堆”模式,不仅汇聚了人气,更形成了咖啡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云南咖啡文化的推广和本土咖啡品牌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咖啡文化中心所在的黄公东街市政公园,是一座以历史文脉展示和文物建筑保护为核心的专类公园。设计过程中,项目团队尊重场地竖向特性,以传统园林手法恢复磨盘山景观意象,通过地形营造、植物造景,打造出环境清幽的城市山林。同时,依托公园绿地和服务建筑开展特色化场景活动,将公园打造为安全、舒适、美观、实用且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既扩展了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又提升了市民游客的体验感。在这里,你可以点一杯名为“翠湖煮酒”的特色咖啡,坐在紫伞下的吧台旁,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感受老时光与新日子的温柔邂逅。
湖光树影皆入画,翠湖片区的文旅新篇
从咖啡文化中心出发,步行200多米便抵达翠湖公园。此时的翠湖,正值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在湖面盘旋翻飞,与岸边的游人、林间的松鼠构成了最治愈的画面。这些白色的精灵时而俯身啄食游客投喂的鸥粮,时而成群掠过湖面,红嘴白身的身影映着湛蓝湖水,宛如撒在湖面的碎钻,孩子们踮着脚尖递出食物,笑声清脆悦耳,空气中弥漫着温柔的热闹。
比起海鸥的“组团卖萌”,翠湖的松鼠更像藏在林间的惊喜。棕褐色的绒毛、蓬松的大尾巴,这些灵活的小家伙在树枝间跳跃、在石阶上窜跑,一点也不怯生。在翠湖西岸竹林区、九曲桥周边树荫下和莲华禅院附近林地,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或是趴在树枝上晒太阳,或是捧着坚果啃咬,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翠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以前,当时它还是滇池的一个小湖湾,被称为“菜海子”。元十三年(1276年),滇池水位下降,翠湖逐渐形成独立湖泊;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翠湖建筑开始修复,后续历经阮堤、唐堤的修筑,最终在1935年正式定名为翠湖公园。如今的翠湖,阮堤、唐堤纵横交错,将湖面分为五片景区,湖心亭(碧漪亭)飞檐黄瓦,莲华禅院、观鱼楼、水月轩、竹林岛等景点景色优美,成为昆明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城市地标。
翠湖片区的文旅资源远不止于此。周边的博物馆群堪称“历史文化宝库”——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建筑风格独特;昆明自来水历史博物馆保留着英制铸铁水泵,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袁嘉谷故居是云南唯一的状元府邸,书香气息浓厚;朱德旧居内的滇式四合院和朱德手植紫薇树,承载着红色记忆。作为电影《翠湖》的取景地,环湖梧桐道、陆军讲武堂红墙、北门书屋旧址、黄公东街法式黄墙、胜利酒杯楼等景点,都成为影迷们的打卡胜地。文林街、文化巷、先生坡等特色街巷,汇集了风格各异的咖啡馆、书店和美食店铺,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去处。
是绿道也是综合廊道,成昆明最温暖脉动
如今的翠湖城市绿道,已成为昆明的顶流打卡地,市民游客总结出了一套“出片秘籍”:晨曦中的栈道光影绝佳,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水波纹铺装上,仿佛行走在湖面;黄昏的咖啡座氛围感拉满,暖色调灯光与落日余晖交织,适合拍摄文艺大片;月洞门和毓英亭则是古风摄影的绝佳选择,搭配传统服饰,便能拍出穿越时空的美感。穿搭方面,天晴时穿浅红、紫色等贴近三角梅的颜色,与“昆明黄”老建筑相得益彰;阴天则推荐黄色衣物,能让照片更显亮眼。
与此同时,市民游客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部分游客反映栈道周边座椅较少,长时间步行后难以就近休息;还有人希望栈道能增设顶棚,方便雨天打卡。
从设计到建设,翠湖城市绿道始终坚持“融于自然、承续文脉”的核心理念,将自然风光、文化传承与功能需求完美融合。620米的架空栈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廊道,更是一条文化廊道、景观廊道和民生廊道。它避开了大拆大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它尊重历史文脉,将老昆明的记忆融入现代景观之中;它倾听市民心声,用细节设计传递人文关怀。
站在栈道之上,向南望去,是昆明老街的千年风华;向北远眺,是翠湖的湖光山色;身旁,是咖啡香中的现代生活。这条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改变了昆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更重塑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脉动。正如一位市民所说:“绿道不仅连接了老街和翠湖,更连接了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
深秋的昆明,翠湖城市绿道上人流如织,笑声不断。这里有老昆明的烟火气,有新时代的潮流感,有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有历史与现代的温柔对话。这条620米的空中廊道,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老昆明的新故事,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体验、感受。(开屏新闻 记者张勇 文 龙宇丹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