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神话:悟空》的镜头掠过山西古建筑群,无数人被其中古朴雄浑的建筑之美震撼。而在山西诸多古建筑中,善化寺就像一位低调却魅力非凡的隐士,以它完整的辽金寺院格局,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有幸两次到访,每次都收获了不同却同样深刻的记忆。
第一次去善化寺,恰逢雪后初晴。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清冷的空气裹挟着雪的气息扑面而来,偌大的寺院里总共只有七八个游客,这份难得的静谧让整个善化寺仿佛成了专属的艺术殿堂。地上的残雪还未完全消融,洁白与古朴的建筑色彩相互映衬,阳光洒在飞檐斗拱之上,折射出清冷而圣洁的光芒。第二次是在过年期间,虽然人比雪后那次稍多,但热闹的氛围并没有破坏善化寺的古韵,反而为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善化寺的珍贵,在于它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辽代的大雄宝殿,金代的三圣殿、天王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建筑与四座辽金建筑齐聚一寺,这样的配置在中国绝无仅有。当年,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前往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里,他们毫不掩饰对善化寺的赞叹,直言在一座寺院中能见到如此多珍贵文物,实在出乎意料。
站在高处俯瞰善化寺,三座庑殿顶建筑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庑殿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庄重而大气,在这里却丝毫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威严感,反而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和谐相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盛宴。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真切体会。
走进善化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天王殿如今充当着山门的角色。它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金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粗壮的立柱支撑起沉重的屋顶,飞檐微微上翘,线条流畅而有力。走进山门,里面的天王像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其他地方那些凶神恶煞、令人望而生畏的天王像,善化寺的天王像充满了生动的气息,甚至带着几分幽默的亲和感。他们的神态各异,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嘴角微扬,仿佛在与前来参观的人们无声交流,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琢磨他们表情背后的故事。
善化寺内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碑刻,现存金碑 2 通,明清重修碑 3 通。其中,南宋朱弁撰写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最为有名,它静静地立在三圣殿内。碑文详细记录了善化寺重修的过程,字迹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古人对这座寺院的重视与虔诚。
三圣殿也是善化寺的一大看点。步入殿内,首先被它内部开阔的空间所吸引,而最让人着迷的当属那些精美的补间斗拱。它们层层叠叠,如花绽放,又酷似黑色的松果,形态优美,结构精巧。每一朵斗拱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却又与整个建筑完美融合,共同支撑起大殿的屋顶。这些斗拱不仅具有实用的承重功能,更是古代建筑美学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智慧与创造力。
沿着寺院的小径前行,便来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采用了移柱造的建筑手法,这种独特的设计让殿内空间更加轩敞。五方佛端坐在殿内,宝相庄严,气势宏大。殿内的 33 尊雕塑大多为辽金遗物,除胁侍菩萨外是金代所造。这些雕塑历经数百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工艺精湛。尤其是二十四诸天中的一尊女像,身姿优美,面容温婉,衣纹流畅自然,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墙壁上走下来。她的美不同于现代审美的直白,而是带着一种古典的含蓄与优雅,让人感受到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善化寺中漫步,每走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承载着辽金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底蕴。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刻意的张扬,善化寺就以它最本真的模样,向人们展示着古代建筑的魅力与智慧。它不像一些热门景点那样人潮汹涌,却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细节。无论是建筑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只要走进善化寺,都会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被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所打动。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善化寺就像一个宁静的港湾,让人们在喧嚣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更是一座活着的建筑博物馆,用它的存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善化寺,了解它、欣赏它,让这份跨越千年的美,继续在岁月中传承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