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与山水之美
文|廖美莹
从阳朔到桂林的路上,我除了闭目不语,就是靠窗望景,正是春天,早晨的太阳仿佛也犯春困,投下一张鹅黄的帐幔,便不见了踪影。棉花样的云团成群结队,在晴空漫游,路边的桃花敛了笑,只静静开着……我听着汽车的短鸣声,又闭上了眼睛。
和阳朔不同,桂林的天空因半小时前降下的细雨染上了深色,“醒醒,我们到了。”母亲柔细的余音好似是从天边传过来的,轻轻地叫醒了我。我将风衣系到腰间,拿上从兴坪古镇买的漆扇,便下了车。
此时已是下午,漓江边候乘木船的桥台受了潮,一踩就发出“吱吱”的声响。一艘木船靠了岸,驾船的大爷戴着草帽,披着青色的蓑衣,里边就一件汗湿的白色背心。
“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船。” 母亲被大爷这番话给逗笑了,我们一家四口一个接一个登上了木船,木船轻微一抖,便启程了。江作青罗带,木船在明晃晃的江水中悠悠向前,青蓝从船下四散开来,一抹幽绿掺在其中,不知可曾有旅人发问“:这等颜色,是哪家染坊的高超手艺,将江面装点成这般情韵?”
大爷身材瘦削,持着一根粗杆一下下地划向江面,漾起圈圈波纹,恰似我的漆扇,云杉绿和靛蓝糅在一起,似是水一般的柔情。“走这一趟多少钱啊?”父亲不禁发问“。不多,十来块钱,但一去一回也有三十来哩……”这么少?我不知为何会为这大爷抱不平,“这么点钱,今早还下雨呢。”哥哥惊讶开口“。下雨也要划呀,这船上的雨棚挡雨,有人坐着玩赏,一天也有一两百进账呢……”大致对话我没多留意,唯有最后一句“赚点钱家里就宽裕些,划得来”,我记了好久。
雨霏霏,雾茫茫,大爷却站在雨棚外边,让那句“船上有雨棚不怕淋”显得徒劳了。大爷的身影渐渐与雨雾融为一体,可细雨绵绵没有劝退这位勤劳的劳动者,更没有劝退江上还在先后排船队、往来穿梭的劳动者们。天色渐晚,雨也小了,将暗的天色却遮不住他们眼中的光亮。
我走下船,不禁望向那些岸边的撑船者,这般的辛苦啊,可他们却是这样的“固执”,以至于让“劳动”一词在我心中有了千斤之重。
我们的一天太短,劳动者们的一天却很长,他们手持布满风霜的长杆,在家乡的漓江之上悠悠穿行,在岁月的江流中疾速穿梭。他们的笑容,是独属于劳动者的踏实的欣慰;他们的皱纹,是独属于劳动者的华美的勋章。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新华中学教育集团
指导教师:吴柏昕
本文刊登于《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5年11月上旬刊
吉吉工作室
漓江的春景像一幅柔美的画:鹅黄日光、漫游云团、敛笑的桃花,木船在如青罗带的江面悠悠流转,连水波都似漆扇上晕开的云杉绿与靛蓝,这幅诗意,又因撑船大爷的身影有了更厚重的温度。
他披着青色蓑衣,汗湿的白背心裹着瘦削的身板,一句“赚点钱家里就宽裕些,划得来”,轻得像江风,又重得似一个耐人品咂的千斤橄榄。雨霏霏时,他守在雨棚外,任细雨打湿衣襟;江面上,往来船队里,皆是如他般的劳动者。暮色中,靠岸的他们脸上有笑——那是踏实劳作后的欣慰;眼角有纹——那是岁月赠予劳动者的华美勋章。我们眼中的山水闲情,已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漓江的美,从不只在青山绿水,更在这些与江共生的劳动者身上,是他们让“劳动”二字有了温度,有了重量,也有了更动人的光芒。
【适用文题】
致敬劳动者; 勋章;
这样的你真美……(苗与)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