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忙碌了一年的梯田,在灌满的水中休憩。
滇东南大山深处的撒玛坝,迎来最美的时候。
北方飘雪,南方降温,我们在寻找一些有趣的温暖小城。
这不,云南的大山里就藏了一个。
红河县。
红河州下的,红河县。
明明云南我们写了那么多小城,从7万一套房被称小香港的个旧,到被称做小法国的蒙自;甚至连整个红河州都聊过。
唯独把红河县,给落下了。
有点意思的是,从「小香港」到「小法国」,
当人们曾经给掩藏在滇东南的一座座小城冠以更远扬的名号时,
却没想到,这里,还有个「小欧洲」。
| 迤萨古城姚初民居,是一座中欧合壁风格的四合院,现在作为博物馆。 图by 小红书博主@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
自然,一句「小欧洲」,有些笼统和粗暴。
红河县,该这样写——
悬于红河谷之上,马帮拖来的一座混血古城,中西合璧的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一座座古墙老宅,藏着比香港更野的财富故事。
| 迤萨古城。 图by 小红书博主@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地,撒玛坝万亩梯田里,是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连成一串的自然文明密码。
有云南资深旅行者这样描述她。
如果说建水是红河州的文艺课本,那迤萨就是被撕掉的传奇扉页。
说的就是迤萨古城,红河县的中心腹地。
亦是红河之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座云南古堡。
| 迤萨古城。图by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现在这个时候去,正好。
吉尼斯认证过的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撒玛坝,已经到了最佳观赏季。
更重要的,这里冬季平均气温约20℃。
温暖湿润,天气好。
堪称“天然温室”和“候鸟旅居小城”,最是适合怕冷星人过冬旅居。
红河县的城根下
起了一座天空之城
虽与蒙自、个旧、建水等同属于红河州,但常因同名,让外地人一不留神就搞混。
所以在红河县之前,先来简单说说红河州。
哀牢山与高原之间,一条红色江河与大山缠绕。
真正喜欢云南的人,是不会舍得错过这里的,被红河灌溉和滋养的滇东南,红河州。

△蒙自,红河州首府。图via小红书博主YY
哈尼族的迁徙史诗中亦如此描绘它——
在那远古的时代,天边有个交虎尼虎那的地方。红红的石头像天火燃烧,黑黑的石头像黑夜笼罩,奇怪的巨石成千上万,垒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
追溯红河州的历史,可以到2000多年前。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南迁,渡过红河,站到了哀牢山下。
哈尼族的先人们,开始影响和改变这片蛮荒之地。
“最云南”的故事与痕迹,沉淀下来。
哈尼人的1300多年,汇聚成五彩梯田;千年古城建水和“文献名邦”石屏写就了西南大山里的文化交响曲;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锡都个旧,什么第一条铁路、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邮局、第一家外国银行都诞生于此。
“最云南”的味觉元素,还是来自这里,蒙自过桥米线、建水汽锅鸡、石屏烧豆腐……
发现没,过于耀眼的红河州,将小小的红河县给藏住了。
不碍事,红河县有自己的骄傲。
| 俯拍下的迤萨古城。 图by 小红书博主@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
地处红河州西部,红河中游南岸,和石屏、元阳、绿春是邻居,距离昆明约260多公里。
面积不大,一座建在山巅之上的城市,被誉为“山巅之城”“江外侨乡”。
今天人们到这,大多为了这座天空之城而来。
迤萨古城,红河县的中心腹地。
彝族仆拉语中,迤萨意为“干旱缺水的地方”,却因马帮的足迹成为滇南侨乡的起点 。
这里是云南三大侨乡之一,更是“一座马背驮来的城市”。
| 迤萨古城。图by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古城根下,埋着铜与盐的传奇,更藏着马帮踏出的文明轨迹。
百年前,当驼铃声穿透哀牢山的晨雾,迤萨马帮已牵着骡马走进了东南亚的密林,踏出滇南第一条跨国商道。
马帮的征程从来与生死相伴。
他们驮着滇南的茶叶、布匹翻越海拔千米的山口,又载着暹罗的香料、缅甸的宝石穿越瘴气弥漫的河谷,每一次出发都是与命运的博弈。
但正是这份果敢,让迤萨商人在“下坝子”“走烟帮” 的闯荡中积累起财富,更驮回了异域的文明碎片。
| 迤萨古城。图1、2via小红书博主@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图3via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如今马帮古城里光滑如镜的石板路,仍留着马蹄叩击的凹痕;墙角的射击孔与碉堡状墙体,默默诉说着商道上的凶险。
那些民国初年建造的老宅,既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生存智慧的结晶。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马帮古城,藏着最生动的马帮密码。
东门城楼、姚初居与钱二官大院构成的建筑群,总面积达 2 万余平方米,被誉为 “江外建筑大观园”。
姚初居从 1937 年动工耗时 7 年建成,三层跑马转角楼的外观是法式碉堡模样,阳台设有防御射击孔,大门顶的 “钟表”“十字” 浮雕带着西洋印记,内部却恪守中式天井与厢房的对称布局,584 平方米的院落里,砖缝间都嵌着马帮带回的水泥。
| 迤萨古城。图via小红书博主@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
更令人称奇的是钱二官迷宫大院。
没用一根钢筋却搭建出 8 个天井、44 间房、188 道门窗,窗拱的弧度藏着中原气派,回廊的婉转透着江南韵味,土著建筑的夯土技艺则成了最坚实的底色。
古城里的红河县博物馆,是马帮历史的活态档案馆。
“马帮商号” 展区的铜制马灯仍能点亮,“跨国经商” 单元的旧账本记录着茶叶与宝石的兑换比例,那些锈迹斑斑的骡马鞍具上,还留着马帮汉子磨出的包浆。
| 迤萨古城当地人。图via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登上东门城楼远眺,红河峡谷的涛声与山间的风声交织,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马帮出发时的吆喝。
正是这群人的跋涉,让迤萨从缺水的山城,变成了文明交汇的枢纽。
站在迤萨古镇的老宅平台远眺,江水奔涌向东。
冬日的红河峡谷温暖,年平均 21℃的气温让这里成为了避寒的好地方。
| 迤萨古城。图via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红米线、焖锅酒
醉在哈尼人的歌声里
红河县96.74% 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比达 80.89%,让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
五种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将文化基因织进梯田的肌理、节庆的欢歌与日常的烟火里。
哈尼族的文明密码,在梯田。
撒玛坝万亩梯田里,4300 多级田垄从海拔 600 米的山脚绵延至 1800 米的山顶,1.6 万余亩梯田如天梯般铺展。
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是梯田的丰水期,也是最佳观赏期。
冬日清晨,高山之上,可看“海”。
云层浮动如阵阵海浪翻腾,这是独有的梯田“海景”。
散落田垄间的蘑菇房,以茅草为顶、夯土为墙,冬暖夏凉。
哈尼人在哀牢山,延续千年的农耕智慧,让每一滴水顺着沟渠滋养禾苗,每块田都能承接阳光的馈赠。
正月的长街宴上,百米长桌铺满梯田鱼、红米线与焖锅酒,全村人端着碗筷穿梭其间。
这是哈尼族特有的节日氛围。
歌声与笑声随蒸汽升腾;三月的“仰阿娜” 姑娘节,奕车族少女身着刺绣银饰,在鼓点中跳着乐作舞,银铃声响彻山谷。
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哈尼多声部” 最是动人,无需伴奏的合唱在山间回荡。
老人们的低音如泥土厚重,青年们的高音似溪流清亮,世代相传的古歌就这样穿过时光。
| 迤萨古城当地人。图via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彝族的火把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在这里交相辉映,瑶族的盘王节则带着山林的野性。
在甲寅镇的奕车人村寨,妇女们的服饰堪称活态文物:靛蓝土布缝制的长袍绣着几何纹样,腰间的银带重达数斤,行走时叮当作响。
而各族共有的“开秧门” 仪式,将农耕文明的敬畏推向极致。
祭司吟唱古歌,农夫插下第一株秧苗,这当然是来年春天的事儿。
赶在春天来之前,冬天到红河县避寒旅居,
除了梯田上看“海”,走一走迤萨古城,
最不能错过的,自然是好好吃上一顿顿特色美食。
| 烂呼牛肉
烂呼牛肉、糯米血肠、梯田鱼;
牛肉干巴、火烧鳝鱼、梯田泥鳅;
还有炸幼蝉、炒蜂蛹、凉拌生;
以及红米线、焖锅酒……
哈尼人从梯田到餐桌的豪迈,是这三餐四季的丰富滋味。
在云南的米线大家族里,迤萨凉米线是红河峡谷里人们的绝活儿。
| 迤萨凉米线。图via 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千年哈尼梯田生长的红米作原料,米粉爽滑有韧劲。
不可外传的神秘“酸汤”,来自独特的发酵物在土罐中与清泉水的融合,好的酸汤是一碗正宗迤萨凉米线的关键。
五花八门的配料,姜蒜水、酱油、花生碎、芝麻酱、香菜、韭菜豆芽给酸汤打辅助,最后点睛之笔,则是鲜红的油辣椒。
如何形容这碗米线的美好呢,那是在红河县大街小巷,从不缺席的小城烟火。
| 迤萨古城当地人。图via小红书博主@Lgreen.ペ
· END ·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Lgreen.ペ、小红书博主 安东尼奥的生活记录、小红书博主 YY、红河县融媒体中心、图虫创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