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深秋,内蒙古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荒野上,几顶帐篷的出现打破了林海雪原的沉寂。湖北主播刚子是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这位前美妆销售驾着改装床车而来,10 月的根河已飘起雪花,他清理车棚积雪的视频意外走红 —— 南方短袖与北方飞雪的反差感,让他的粉丝从 1 万飙升至 8 万。当聚集的主播达到十人时,他们随口给这片营地起名为 “根河新村”,一个自发形成的直播聚落就此诞生。
“中国冷极” 的金字招牌是流量的天然磁石。根河以零下 58℃的历史最低温闻名,随着短视频平台 “极寒挑战” 话题播放量突破百亿,这里成为主播眼中的淘金场。据根河市供销社统计,2023 年冬季已有 101 名外地达人涌入,2024 年热潮更甚:安徽主播带着充气帐篷而来,福建博主自驾数千公里驻扎,本地青年古木森则靠着拍摄驯鹿日常吸粉三十多万,带动家乡旅游增收十余万元。
彼时的 “新村” 是野蛮生长的舞台。主播们将帐篷称作 “庇护所”,蒙古包、救灾帐篷、改装蔬菜大棚错落分布,最贵的蒙古包造价超万元。每日流程高度相似:清晨顶着严寒拍摄 “泼水成冰”,午后在帐篷里修补设备,傍晚点燃柴火炉开始直播,直到凌晨仍有主播在镜头前嘶吼 “挑战零下 40℃”。贵州主播阿涛夫妇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此前在新疆、西藏直播时粉丝不足千,到根河后半个月涨粉 1 万,直播间最高涌入八百人,还收到过价值 2000 元的礼物。
但繁华之下隐患丛生。营地没有集中供电,主播们靠发电机维持设备运转,燃料多是 600-1200 元 / 吨的煤炭;取暖全凭柴火炉,排烟管道简陋不堪;医疗、消防设施更是空白。本地村民虽时常提醒安全常识,但在流量诱惑面前,这些警告大多被抛诸脑后。刚子坦言,那时每天直播六七个小时,困得站着都能睡着,“但看着粉丝涨,就有拼下去的动力”。
生命代价击碎流量幻梦
2024 年 11 月 25 日,“根河新村” 的狂欢戛然而止。57 岁的福建主播 “闽哥(游地球)” 没能等到粉丝期待的更新 —— 他在车里用炭火取暖时,因一氧化碳中毒不幸身亡。这位带着小猫小狗闯荡冷极的老人,四天前还在直播中烤猪头、与观众闲聊到凌晨,计划安顿后接女友来根河。
悲剧曝光后,舆论瞬间沸腾。网友翻出闽哥生前视频:他带着的普通帐篷无法抵御严寒,便让猫狗入住,自己蜷缩在车内;手机频繁冻关机,与女儿联系时常中断。更令人痛心的是,事发时营地无任何急救设施,等发现时已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贵州广播电视台调查显示,闽哥的死亡并非个例前兆 —— 此前已有主播因煤气中毒送医,只是未引发关注。
流量泡沫随之破裂。2025 年初记者回访发现,曾经热闹的营地仅剩十余顶帐篷,主播阿伟的电暖器 24 小时运转,这是他自费 2000 元添置的 “保命设备”:“之前一起过来的 23 个人,走了 19 个”。更荒诞的是,仍有少数主播蹭热度开播,镜头里摆着 “悼念闽哥” 的牌子,转头就喊 “家人们刷礼物见证极寒挑战”,这种非理性竞争让 “根河新村” 沦为舆论批评的焦点。
从无序荒野到规范基地
“闽哥事件” 三天后,根河市政府紧急召开文旅座谈会,副市长赵鹏明确表态:“不能让冷极变成‘险境’”。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治理行动迅速展开,成为 “新村” 转型的关键转折。
硬件升级首先落地。2025 年 1 月,新直播基地在原聚集地 5 公里外建成,供电公司专门架设耐寒电网,即便零下 40℃也能稳定供电。基地内配套了公共卫生间、24 小时取暖休息室,甚至设置了医疗急救点,配备了一氧化碳检测仪和急救药品。主播李娜展示着墙上的供电接口:“以前充电要抢发电机,现在插线板一拉就行,再也不用闻煤烟味了”。
软件规范同步推进。执法部门组建联合巡查队,每周三次检查消防隐患,发现违规使用炭火立即整改。文旅局出台《直播行为公约》,明确禁止 “长时间极寒暴露”“破坏林地” 等 12 类行为,还搭建了诉求平台 —— 开播首月就解决了网络信号弱、物资补给难等 17 个问题。刚子记得,政府还帮他们建了冰舞台,搬来上千块砖搭建拍摄场景,“以前觉得是没人管的野草,现在成了受照顾的树苗”。
人文关怀更添暖意。2025 年腊八节,根河市民委联合志愿者开展 “石榴籽” 暖心行动,带着腊八粥和饺子走进基地。主播们在直播间实时直播这一幕,弹幕里满是 “这才是冷极该有的温度”。来自深圳的主播刘大力感动不已:“在老家都没过过腊八,没想到在零下 30 度的地方收到了热饺子”。
从 “博眼球” 到 “讲文化”
规范治理之下,“根河新村” 的直播内容悄然升级。曾经的 “嘶吼式挑战” 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浸润着地域文化的优质内容,主播们从 “流量掠夺者” 变成了 “文化传播者”。
本地主播古木森的转型颇具代表性。他不再单纯拍摄驯鹿吃苔藓的画面,而是推出 “驯鹿与使鹿人” 系列:镜头里,鄂温克族老人讲述 “逐鹿而居” 的历史,少女展示桦皮画制作技艺,古木森则穿插讲解大兴安岭生态保护知识。其中一条 “驯鹿迁徙” 的视频播放量突破 500 万,直播间上架的桦皮画三天售罄,带动 12 户牧民增收。“以前粉丝看个新鲜,现在有人专门坐飞机来体验部落生活”,古木森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外来主播也找到了新赛道。河北主播张强组建 “冷极文化探访团”,带着粉丝走进林海,讲解樟子松的生态价值;刘大力则转型户外科普,教网友识别极寒天气的危险信号,他的 “冬季生存指南” 系列视频被平台置顶推荐。“以前靠礼物分成,最多一天赚 3000,现在助农直播一场能卖 8000 块,还能帮老乡增收”,张强展示着牧民送来的山野菜,镜头里满是烟火气。
数据印证着转型成效。据根河市文旅局统计,2025 年初至今,“文化科普”“助农带货” 类直播占比从 12% 飙升至 48%,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 20 亿次。更重要的是,规范运营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根河新村” 从负面典型变成了文旅融合的正面案例。
未来愿景
根河市政府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以 “根河新村” 为核心,打造 “冷极直播产业园区”,计划新增 20 个专业直播间,引入 MCN 机构开展人才培训。目前,园区已与 3 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将重点推广蓝莓、芍药等特色农产品,目标 2026 年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 3000 万元。
文化 IP 的延展性开发正在推进。依托《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影响力,基地计划打造同款舞台剧实景演艺餐厅,主播将参与剧目演出并同步直播,实现 “内容创作 - 线下演艺 - 商品销售” 的产业链闭环。同时,“冷极马拉松”“杜鹃花海季” 等活动将与直播深度结合,推出 “赛事直播 + 特产预售” 新模式。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成为新课题。基地已出台《直播生态公约》,禁止主播进入核心保护区拍摄,要求直播团队随身携带垃圾袋。张强的 “探访团” 更自发组建 “林海护卫队”,在直播间隙清理游客垃圾,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5000 万,带动网友捐赠环保设备 200 余套。
数据见证质变:截至 2025 年 10 月,“根河新村” 相关直播中,“非遗展示”“助农带货” 占比已达 62%,较年初提升 14 个百分点;“敖鲁古雅云平台” 累计曝光量突破 1.6 亿,带动林下产品线上销售额超 1200 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卫视《非来不可》等综艺剧组主动入驻拍摄,主播们从 “内容生产者” 转变为 “文旅代言人”。
如今站在 “根河新村” 的冰雪舞台上,远眺是兴安林海的苍茫,近观是直播间里的热闹 —— 古木森正讲解驯鹿迁徙路线,张强在打包刚下单的山野菜,刘大力演示着防寒装备的正确穿法。零下 30℃的寒风中,蒙古包的太阳能板折射出微光,这里早已不是流量狂欢的荒野,而是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共生共荣的热土。当镜头对准驯鹿的眼眸与牧民的笑容,“中国冷极” 的故事,正以更温暖、更持久的方式传遍全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