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刚从湘渝古镇行归来,休息了几天之后,不想错过最佳的旅行季,于是,跟团走了一趟山东临沂的琅琊古城。古城伊始于春秋时期,东汉起成为琅琊国都历时340年,尔后改为琅琊郡,琅琊郡撤销后,琅琊作为古城称谓仍长期沿用。东汉时期,琅琊国国王刘京将国都迁至开阳城,即今天的临沂市兰山区,自此临沂被称为琅琊。
西晋末年,琅琊古城为琅琊王司马睿的潜邸。明洪武元年(1368年),沂州指挥周德首次主持建筑砖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沂州知州张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州谢志伊主持整修了古城的4个城门,在城门上全部添建城门楼。明嘉靖年间,琅琊古城周围开始了疏通河流工程,将西来向南流的涑河,在城西一分为二,又环城外开挖青龙河,俗称“护城河”。清康熙七年(1668年),琅琊古城发生地震,城墙多处倒塌,仅剩东门城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州邵士申请帑银8000余两,主持重筑,恢复了古城原貌。2016年,琅琊古城项目开发建设,总占地2037亩,分三期滚动建设开发。2020年3月,琅琊古城完成一期项目,启动首轮投资。2024年2月1日晚,琅琊古城开城盛典举行。次日,琅琊古城正式开城迎客。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琅琊古城城门。
这座重建的城门称为“望淮门”。望淮门是古代临沂城的南城门,意为眺望淮河,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沂州知州谢志尹主持修筑。其主体结构包括三重城门、大楼三层及两座小楼,正门外设接官亭,供官员通行与重要活动使用。望淮门历史上多次损毁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年)城楼塌毁,康熙九年(1670年)按原制修复。1933年县长范筑先拆除第二重门及两侧商号建筑,仅保留第一、三重门。1945年遭八路军爆破损毁,1948年10月10日临沂城再度解放后城门楼与碉堡被彻底拆除。民国时期其建筑布局独特,第一与第三重门间增设凸字形二重门,形成迂回通行路径。眼前的望淮门为现今重建。
走进望淮门,就是2024年重建后的琅琊古城。走进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的巨型人造山水。
在这巨型山水之中,雕刻了一些摩崖石刻,貌似增加了一些人文色彩。
在巨型山水的尽头,是一座桥,桥的后面有座石牌坊。
第一座石牌坊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两京中枢。
石牌坊后面有“右军故里”的字样。“右军故里”指的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所以又被称为“右军”。他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自幼酷爱书法,各种书体都颇有建树,尤其是隶书。在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有王羲之的故居,这里是他幼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其后人缅怀他的重要场所。故居内的书台和笔池等遗迹,见证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承载着后人对他的敬仰。我也曾去王羲之故居参观游览过,这次来临沂,是第二次了。
走过牌坊,便来到了琅琊古城的核心区 。
从琅琊古城的导览图可以看到,整座古城分有不少区域,整个古城规划有七大场景——琅琊盛世区、沂州商贸区、沂蒙老街区、古典艺术区、沂州府衙区、水墨风雅区、琅琊秘境区,从古代到近现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食小吃全方位体验。
此时我游览的区域算是核心区。
因为我们是上午9点从徐州出发的,到达临沂已经是中午近12点了,走入古城后我第一个想的就是赶紧吃饭。于是,我便走进了“唐食集市”来解决午餐。
唐食集市是琅琊古城的一座美食城,这里不仅有着大唐盛世的环境,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可以满足你的味蕾。
看看这内装修,是不是有大唐盛世的繁华感觉?
里边还有一个戏台,每天会有定时演出,我来的时候没赶上演出时间,只点了一份芹菜猪肉饺子做了我的午餐,没能看到节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