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座藏在浑源古城里的元代古寺,会因为一只“浪浪山小妖怪”而彻底出圈?原本只是冲着北方元代巨构而来的我,刚走到永安禅寺山门前,就被那显眼的浪浪山打卡标识勾住了脚步——卡通小妖怪的憨态,与古寺红墙黛瓦的沧桑撞了个满怀,古老与新潮的奇妙碰撞,让这场古建之旅多了几分意料之外的趣味。但当真正踏入寺院深处,才发现比起网红打卡的热度,这座金代始建、元代重建的古寺,本身藏着的千年底蕴与震撼细节,才是真正让人驻足忘返的理由。
“永安”二字,取“永远安宁”之意,寥寥二字,藏着古人对岁月静好的朴素祈愿。这座寺院的命运,却未能如名字一般顺遂。它始建于金代,本应在时光中安稳沉淀,却不幸毁于战火纷飞,昔日的殿宇楼台化为断壁残垣。直到元初,节度使高定感念佛法庄严,邀请归云禅师主持重建,才让这座古寺在废墟之上重获新生。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朝代更迭,寺院现存的殿宇中,唯有传法正宗殿保留着元代木构的原汁原味,其余则为明清时期修缮或重建,新旧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之上错落排布,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古寺跌宕起伏的过往。
寺院坐北朝南,遵循着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对称美学,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沿中轴线依次铺开,层层递进,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的氛围。穿过山门,走过天王殿,视线豁然开朗,传法正宗殿稳稳地矗立在高台之上,单檐庑殿顶的轮廓线条简洁有力,殿顶正面覆盖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不似皇家建筑那般金碧辉煌,却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厚重与典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规制,让大殿显得气度恢宏,无需过多装饰,仅凭着规整的形制与沉稳的姿态,就足以彰显北方元代建筑的雄浑气魄。
拾级而上,站在大殿门前,首先被门楣两侧那两个硕大的“庄严”二字所震撼。这两个字高达四米有余,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是元代永安寺月溪和尚的手笔。走近细看,笔墨浓淡相间,线条粗细变化自然,起笔收锋利落干脆,每一笔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感,仿佛不是写在墙上,而是刻在人心底,让人不自觉地收敛心神,心生敬畏。而大殿背面,清乾隆年间张煖所书的“虎啸龙吟”四字,则另有一番韵味,字体雄浑奔放,如猛虎咆哮,似巨龙腾跃,与正面的“庄严”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一庄一豪,为这座古殿增添了更多层次与张力。
推开殿门,一股古朴的木质香气扑面而来,与殿内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瞬间将人拉回遥远的元代。大殿内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当心间顶部的天宫楼阁藻井。这座藻井结构繁复,工艺精湛,层层叠叠的斗栱与枋木相互咬合,严丝合缝,形成一个华丽而稳固的穹顶。藻井之上,雕刻着精美的楼阁、花卉、瑞兽等图案,每一处细节都打磨得极为精细,仿佛一座缩小版的天宫仙境,悬于头顶之上。抬头仰望,藻井在光线的映照下,明暗交错,立体感十足,让人不禁惊叹于元代工匠的巧思与技艺——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他们仅凭手工,就能打造出如此精巧复杂的建筑构件,这份匠心,足以跨越千年,震撼人心。
但真正让永安禅寺成为“不容错过”的存在,还是殿内那幅震撼人心的壁画。殿内墙北绘有十大明王壁画,东西两壁则是水陆壁画,而十大明王像,无疑是整座寺院的灵魂所在。这些明王是佛、菩萨的忿怒相,专为摧伏魔障而设,因此每一尊都气势汹汹,极具视觉冲击力。高达三米的体量,让明王像显得格外高大威严,站在壁画前,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迫感。
仔细端详,每一尊明王的神态都各不相同,却同样栩栩如生。有的怒目圆睁,双目赤红,仿佛能喷出熊熊怒火;有的獠牙外露,嘴角上扬,带着一丝不屑与威严;有的手持法器,姿态刚劲有力,仿佛下一秒就要挥动法器,降妖除魔。明王像的色彩依旧鲜艳,红色的袈裟、绿色的铠甲、金色的法器,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宗教的庄严,又极具艺术的感染力。壁画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勾勒出明王健壮的肌肉线条与飘逸的衣袂,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动感,仿佛能感受到明王体内蕴含的无穷力量。
更让人惊叹的是壁画的细节处理,明王身上的铠甲纹路、袈裟上的褶皱、法器上的花纹,都刻画得清晰可辨,连发丝的走向、眼神的细微变化都捕捉得极为精准。据说这些壁画历经数百年,色彩依旧鲜亮,这得益于古代工匠独特的颜料制作工艺与绘制技巧。他们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经过精细研磨与调配,再用娴熟的笔法绘制在墙体之上,才能让这些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光彩。站在壁画前,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他们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全部融入到这一方墙壁之上,让每一尊明王都拥有了生命与灵魂。
如今,因为《浪浪山小妖怪》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永安禅寺。他们或许一开始是为了打卡网红标识而来,但当真正静下心来,欣赏这座元代木构的雄浑、品味壁画的震撼、感受文字的力量时,无不被古寺的深厚底蕴所折服。浪浪山的热度或许会随着时间慢慢褪去,但永安禅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却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璀璨。
这不禁让人思考,网红热度对于古建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方面,它让更多人知道了永安禅寺的存在,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为古建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过度的网红化会让人们忽略古建本身的价值,只追求表面的打卡拍照,而失去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但在我看来,网红热度更像是一座桥梁,它让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建走进了大众视野,至于能否真正感受到古建的魅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倾听它的故事,去欣赏它的细节。
永安禅寺就是这样一座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寺。它既有元代木构的雄浑气魄,又有精美壁画的艺术魅力,还有“庄严”“虎啸龙吟”的笔墨留香,更有“永远安宁”的美好寓意。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惊叹于工匠的匠心;可以体会到宗教的庄严,也可以感受到网红文化带来的趣味。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充满活力的老者,既保留着传统的韵味,又能接纳新潮的事物,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站在大殿之中,望着眼前的十大明王壁画,思绪万千。千年前,工匠们耗费心血,打造出这座寺院与壁画,是为了弘扬佛法,祈求安宁;千年后,我们走进这里,欣赏这些珍贵的遗存,不仅是为了感受艺术的震撼,更是为了传承历史的记忆。古建不是冰冷的砖瓦木石,而是活着的历史,是古人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却依旧屹立不倒,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行色匆匆,被各种网红打卡地裹挟着前行。但永安禅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好,不在于一时的热度,而在于沉淀在岁月中的底蕴与内涵。或许,我们都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敬畏,走进古建,了解古建,感受古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得以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依旧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永安禅寺,这座因浪浪山小妖怪而走红的元代古寺,也终将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更多懂它、爱它的人前来,续写属于它的传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