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龄段爬瓦屋山
走的是同样的路
看的是同样的景
收获的却是各自的“精神食粮”
~
儿童把山当成“娱乐键”
年轻人把山当成“断网键”
中年人把山当成“静音键”
老年人把山当成“回放键”
10岁左右
孩子的山,不需要意义
山是他第一次“用脚步量的世界”
他们只关心:为什么树上有松鼠
为什么这棵树长那么高
为什么大人都说“慢点”
山却允许他们“跑起来”
山对孩子而言,是一堂没有铃声的自然课
20多岁
大学生和入职场的年轻人
去山里是充电
也是把社交平台或朋友圈塞满
青春没有售价,凌晨出发为日出也为云海
对年轻人来说,爬山是一场“高浓度”的party
他们要在山顶完成几件事:
把一周的牛马生活换成数字海拔
把工位上的提神咖啡换成吹拂的山风
把人生并不是轨道换成人生是旷野
下山时,手机相册多了100多张照片+几十个视频
心里多了快乐的满足感
30多岁
30多岁的人爬山
在山顶去喘口气,顺便把“我是谁”想明白
山对他们而言,是一间“无人打扰的茶室”
安静地去聆听自然的声音
感受自己呼吸的气息
回到家里,依旧!但更懂得珍惜生活
40多岁
40-50岁的人
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体检报告
怕太多异常、怕精力不够、怕没时间......
通过去到山里,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
他们不追求速度,也不想着看更美的风景
更多的是我来了就好
60多岁
60岁的人爬山,像回一趟“老家”
是赴一场童年的约
他们走得很慢,其实是在等落在后面的童年
爷爷奶奶们在爬山途中
也许会想起当年放牛的那座小山坡
想起小时候的时光
当年的自由快乐
现在来大山里的感受
拍摄 | 石天权
年轻人把山拍成大片
中年人把山读成哲学
老年人把山过成日子
孩子把山当成第一个“允许弄脏手”的朋友
无论你爬山段位是“王者”还是“青铜”
只要脚下有路,眼里有光
山,永远为你留一条“找回自己”的小径
END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活动详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