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隶属于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东靠都庞岭,西依海洋山,北连全州县,南接恭城县,西与兴安县、灵川县毗邻,东与湖南道县、江永县交界。属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说。有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灌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26%,享有“雪梨之乡”“黑李之乡”“大红薯之乡”“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等美誉。先后荣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等国字招牌。灌阳县主要景区有千家洞景区、月岭古民居、小龙特色旅游名村、文市石林群落、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子山原始森林、新圩阻击战战场遗址、高草禅林寺、唐景崧故居。#广西#
历史沿革
灌阳县隋朝至民国时期政区。位于今桂东北。隋大业末析湘源县置,唐武德七年(624)废,上元二年(675)复置。治所在今灌阳县治灌阳镇。隋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属永州,复置仍属永州,天宝元年(742)属零陵郡,乾元元年(758)复属永州,五代晋天福中改属全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全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全州府,九年四月复属全州,清顺治初属桂林府,1913年7月属漓江道,1914年6月属桂林道,1927年道废,1930年冬属桂林区,1940年4月属第一区,1942年3月直属省政府,1944年改属第八区。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灌阳县于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广西省(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专区。1970年桂林专区改称桂林地区,隶属桂林地区。1998年10月,桂林地市合并,统称桂林市,灌阳隶属桂林市至今。
行政区划
历史上有关灌阳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宋时才有文字记载,称乡、里。元、明、清沿袭宋制,清末乡以下设堡,堡下设村。民国时期推行保甲制,民国20年实行地方自治,废堡设立区、乡(镇)、村(街)、甲。解放以后,废除保甲,建立区、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984年9月恢复乡(镇)、村建制。
宋、元时,县划分为四十二里。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瑶民起义,朝廷调军围剿后,并为十四里。宣德年间(1426-1435)民外流,并为八里。正德十六年(1521)遭兵乱,并为五里。隆庆六年(1572)为九里,分上下二乡,上乡五里,即左坊、右坊、大保全、仁寿、永丰;下乡三里,即正一堡、正二堡、上四堡;瑶里一里,即归化,上下两乡各半。万历九年(1581)丈量田地,仍作九里。
按旧志记载,自仙源洞(今仁义、仁狮一带)、关上(今仁渡)至板桥铺、小龙一带名德化乡,新圩至会湘桥一带名永湘乡,以上二乡俗称下乡;自秀江屯、王楼山至崇顺里(今观音阁)名灌合乡,崇顺里为吉宁乡,灌合、吉宁悉名上乡。其分撤合并年月失传无考。
康熙年间仍分上下二乡,上乡为仁江、东秀、观音、传山、江口、狮子、峰白、盐俊、月山等九堡,崇顺里四小甲,即古之吉宁、灌合二乡;下乡为昭达、唐文、官平、犁陂、大营、望月、巨望、下坪、赤板等九堡,即古之昭义乡。
清道光年间,定为八里,即正一里、正二里、上四里、仁寿里、左里、右里、大保里、永丰里;十九堡,上乡十堡,即仁江、东秀、观音、龙山、江口、狮子、峰北、盐俊、月山、崇顺;下乡九堡,即昭达、唐文、官平、黎陂、大营、望月、巨岩、下平、赤板。十五个瑶民居住点。
前十堡为上乡,后九堡为下乡。清朝末年,仍分上下两乡十九堡,共358个自然村,15个瑶族居住地。
民国初年废里堡,设三个区,一区辖观音堡,江口堡、东秀堡、仁江堡、城厢堡;二区辖狮子堡、龙山堡、月山堡、崇顺堡、峰秀堡;三区辖赤板堡、下坪堡、官平堡、大营堡、璃碧堡、昭达堡、望月堡、唐文堡、巨望堡。民国21年设5个区,下设225个村及县城街。
民国23年置玉楼、黄关、文市三个区,玉楼区辖龙岗镇(10村178甲)、仁智(11村145甲)、东升(10村133甲)、龙观(7村120甲)、宁静(10村128甲)5个乡镇,48村街,704甲;黄关区辖狮龙(10村189甲)、峰俊(13村183甲)、源远(5村106甲)、月山(14村187甲)、崇顺(10村164甲)5个乡镇,52村街,829甲;文市区辖平板(15村181甲)、昭文(14村179甲)、碧营(13村197甲)、巨望(13村177甲)、东路(8村70甲)、南路(5村28甲)、中路(7村43甲)7个乡镇,75个村街,875甲;全县共三区17个乡镇,175个村街,2408甲。37年设10个乡,118个村街,1604甲。
灌阳县于1949年11月20日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是年12月设城厢(辖东升、龙江、龙仁3乡)、黄牛市(辖崇月、狮龙、英俊3乡)、文市(辖碧营、平板、昭文、巨望4乡)3个区。1950年3月划为6个区,118村,取消乡级行政基层单位,实行区直辖村级制,即:
城厢区辖仁狮、江口、青箱、叶官、贤伦、杉木、飞熊、仁江、华山、文化、仁义、风虎、城关、仁智、仁楼、鹤龙、秀凤、上王、长坪、莲花、龙崇、坪涧、龙中、仁柜、大仁、吴关、福星、三联、仁塘、仁合等30村。
黄牛市区辖黄关街、玉笔、龙吟、西就、联德、永大、正江、兴秀、大同、三自、三寓、俊秀、中秀、唐官、葛洞、龙炼、龙云、龙溪、永富、马山、三树、车头、李官、三民、新民、东阳等26村。
观音区辖保良、人和、太和、椅山、立强、文明、自振、桃花、顺溪、商家、大椅等11村。
新圩区辖桥渡、平田、贵阳、立安、新卫、新圩、苏东、新和、仁渡、龙德、大源、龙桥、徐源等13村。
水车区辖大营、三皇、德里、景德、璃碧、聚义、官庄、修睦、伍家、同德、合成、夏云、江塘、下泡、上泡、水车等16村。
文市区辖清塘、月岭、岩口、坪松、西就、大坊、达溪、集全、唐音、唐家、瑶上、桂岩、新兴、会湘、北流、勒塘、昭仪、玉溪、同仁、吉田、太平、王道等22村。
1951年10月,为便于管理,文市区的斜水、上马山、下马山、铁厂、苏木水、古木坪、瓦屋、周家水、吊水坪、沙坪、班周、雷公岩、油麻石、篮口、北斗街等自然村划归全州县东山区管辖;同年冬,全州县的立田、潮水庙、罗塘、马正发、白竹山、宅头、铁炉头、破塘、大龙、深浦源、流溪源、上乌石江、竹岭脚等自然村划归灌阳县新圩区管辖。1952年8月,各区人民政府的名称由地名称呼改为数字称呼,并由原148个村并为71个乡,1954年调整为72个乡。
1955年3月2日,县人民政府决定从一区划出龙中、坪涧、风虎、青箱、叶官、飞熊等6个乡,二区划出龙云、龙炼、车头、马山、新街等5个乡为新划第七区。同年10月11日,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县辖区公所改按地名称呼”的规定,原第一区改称为城厢区,第二区至第七区依次改为黄牛市区、观音区、新圩区、水车区、文市区、新街区,1956年秋,黄牛市区改称黄关区,1957年根据上级指示,本着有利于农业长期生产规划,照顾群众经济、文化活动的习惯及人口、交通、自然条件和民族关系,撤消原7个区,将72个小乡合并为18个大乡。后又将72个小乡改为8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8月29日晚至9月1日,仅三天时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县由原来的18个大乡8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建成8个人民公社195个生产大队,即红旗人民公社(原大仁、城关乡)、仁塘人民公社(原仁塘瑶族乡)、新街人民公社(原江口、新街乡)、黄关人民公社(原黄关、商家乡,陡水、西山瑶族乡)、观音人民公社(原观音乡,保良、大小河江瑶族乡)、新圩人民公社(原新圩乡)、水车人民公社(原水车乡,合成、江塘瑶族乡)、文市人民公社(原文市、桂岩乡)。
1959年4月24日,为了有利于生产和领导,从黄关人民公社划出罗家坪、龙家、刘家坪、李家桥、陶家桥、鹰咀山、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涧、盐塘等12个生产大队建立西山人民公社,全县共9个人民公社,公社下设195个大队,1182个生产队。
1961年7月,根据中共灌阳县委《关于调整公社体制的通知》,将9个人民公社分成16个人民公社(镇),公社下设257个大队,2280个生产队。
1962年7月撤消原16个人民公社(镇),设立9个区,并将257个大队合建成84个小乡。1963年5月12日,经中共桂林地委批准,将仁塘区的五个乡合并到城关区;城关区的马头乡与大源乡合并;娘北乡合并到新街区的坪润乡;西山区的陶家乡合并到李家乡;黄关区的唐官乡合并到中秀乡;新街区的龙崇乡合并到龙中乡;文市区的同仁乡合并到王道乡。全县共8个区,78个乡,2487个生产队。
1964年,将各区下辖的78个乡改为78个人民公社。实际上小乡称呼及公章沿用到1968年底。
1966年“文大”初期,“破四旧,立四新”,将观音区更名卫东区,水车区的官庄乡更名红庄乡。
1968年12月12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关于灌阳县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报告的批复”,撤消8个区一级政权机构,重建人民公社,将原城关区的城关、福星的胡家片、大仁的对河片划出建立城关镇人民公社,其余的归红旗人民公社管辖。全县共建立卫东、黄关、西山、新街、红旗、城关镇、新圩、水车、文市等9个人民公社,公社下设112个大队。并将新街人民公社的邓家大队更名三忠大队;红旗人民公社的大仁大队更名跃进大队。1969年,先后又将黄关人民公社的唐官、李官、商家大队分别更名永红、永忠”、七三大队,西山人民公社的和平、李家桥、北江、罗家坪大队依次更名东风、朝阳、红卫、立新大队,城关人民公社的城关、胡家、莫家大队依次更名工农、拥军、爱民大队、水车人民公社的修睦大队更名五七大队,卫东人民公社的文明、野猪殿、石家寨、大井塘、桂平岩大队依次更名为红星、忠东、红寨、自力、立桂大队。
1973年6月4日,县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对上述更改名称的公社和大队,一律恢复原来名称。
1980年7月,西山人民公社由北江、和平、李家桥、罗家坪等4个大队划分为10个大队,是时全县共118个大队,1644个生产队。
1983年3月19日,城关镇改称灌阳镇。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精神,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观音公社划分成观音阁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公社恢复瑶族乡,黄关、文市公社建镇,红旗、新街、新圩、水车公社建乡,从红旗划出一部分新建仁合瑶族乡,保持灌阳镇。因经费紧缺,仁合瑶族乡未有建立,实建7乡3镇。全县由原118个大队1个居民委员会,建立138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2428个村民小组。1987年8月,乡镇下辖的138个村民委员会改称村公所。
1991年,沿袭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村制,全县有灌阳镇、黄关镇、文市镇3个镇,洞井瑶族乡、观音阁乡、西山瑶族乡、新街乡、红旗乡、新圩乡、水车乡7个乡。下辖138个村公所和1个居民委员会,2428个村民小组,1714个自然村屯。
1995年,村公所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
1999年3月,红旗乡与灌阳镇合并,称灌阳镇;2004年,灌阳镇居民委员会划分为城南、城中、城北3个社区。
2005年,全县设灌阳、黄关、文市3个镇,观音阁、新街、新圩、水车4个乡,洞井、西山2个瑶族乡,共138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2438个村民小组,1714个自然村屯。
2012年全县下辖3个镇6个乡,138个村委会,3个社区,2438个村民小组,农户75507户,全县人口2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万人,农村劳力15.3万人,劳动力十分充足,居住着汉、壮、瑶、侗、回、苗、满、仫佬等18个民族的居民。
2015年灌阳县根据自治区批复的文件撤销新圩乡改为新圩镇。至2015年末,灌阳县下设灌阳镇、黄关镇、新街镇、文市镇、新圩镇5个镇,观音阁乡、水车乡2个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瑶族乡2个瑶族乡。乡镇下设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
2019年灌阳县下设灌阳镇、黄关镇、新街镇、文市镇、新圩镇5个镇,观音阁乡、水车乡2个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瑶族乡2个瑶族乡。乡镇下设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
2021年灌阳县下设灌阳镇、黄关镇、新街镇、文市镇、新圩镇、水车镇6个镇,观音阁乡1个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瑶族乡2个瑶族乡。乡镇下设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
目前灌阳县下设灌阳镇、黄关镇、新街镇、新圩镇、水车镇、文市镇6个镇,观音阁乡1个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瑶族乡2个瑶族乡。乡镇下设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