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有一个名字曾经如雷贯耳,如今却鲜少被人提及,这座城市就是汕头,上世纪80年代,汕头与深圳、珠海、厦门同时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一度比深圳还耀眼,然而四十多年过去,深圳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汕头却沦为三线小城,几乎被人遗忘了,汕头到底经历了什么?
潮商故里,特区先锋。汕头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商贸中心,潮汕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天下,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誉。1980年,汕头特区刚成立时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是特区中最小的一个,但就在这片弹丸之地,汕头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特区速度,成立仅一年,就吸引了香港和东南亚的大量侨资,建起了纺织、玩具、电子等多种产业,当时的汕头工厂林立,商贾云集,货轮往来频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到90年代初,汕头经济在四个特区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甚至一度超过深圳,当时许多人预言,汕头将成为下一个国际级都市。
拐点失速,错失良机。然而,好景不长,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浦东和很多沿海开放城市,甚至内陆省会都获得了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汕头的政策洼地效应迅速减弱,加上广深、东莞等城市对资本、人才、技术的巨大虹吸效应,汕头本土资源和企业在不断流失,发展逐渐放缓,最终导致被边缘化。
地理与交通条件先天不足。与其他特区相比,汕头距珠三角核心区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没有深圳毗邻香港,珠海连接澳门,厦门面对台湾的地缘优势。汕头港虽然是天然良港,但受限于韩江泥沙淤积,航道水深不足,不能停靠大型船舶,限制了现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加上连接珠三角核心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滞后,物流成本高,使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不利地位。
骗税案导致汕头遭遇信誉危机。 “807”骗税案是导致汕头经济断崖式下跌的最直接原因。上世纪90年代末,潮汕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出口骗税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活动,为此,国家出手进行了严厉打击,仅初步查实,涉案金额就高达数百亿元,骗税总额超过40亿元,其灾难性的后果就是潮汕地区被贴上了 “骗子”、“造假”的标签,汕头的商业信誉和形象也遭到严重损害,一时间,投资者对汕头望而却步,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宗族文化与排外。潮汕地区背山面海,历史上相对封闭,宗族观念强烈素来有名,内部团结固然是好事 ,但也带来了较强的排外性,这种“圈子文化”使得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包容性与创新不足,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创新活力;极其难懂的潮汕话也成了一种壁垒,强烈的方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交流与合作的障碍。
重商轻工与小老板文化制约了做大做强。 潮汕人素有经商传统,善于做贸易和小生意,但普遍对需要长期投入和技术积累的现代制造业不感兴趣,“通过贸易就能活得很好,何必去啃制造业这块硬骨头”,这使得汕头遍地是服装、玩具、文具家族工厂,老板众多,但很难诞生像华为、腾讯、美的、比亚迪这样的科技巨头或工业巨头。
城市规划与管理滞后。与其他特区相比,汕头的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眼光,市政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配套不足,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相对不足,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且与城市建成区高度交织。城市管理也存在不足,交通秩序混乱,乱搭乱建、环境卫生死角等问题在一些区域突出,市容市貌都不如很多普通的地级市,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放眼未来,汕头仍然拥有很多机会,遍布全球各地的潮汕人超过1000万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行业领袖,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还有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潮汕美食,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城市名片。汕头,一座曾经的特区先锋一定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毕竟,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商业传统的汕头,骨子里依然流淌着不甘平凡的血液。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