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要是在桂平说起灯光球场,电影院,第二体育场,那起码有一大半人是一头雾水,或者是“墨咁黑”,不知所谓;另一小半人听到这几个词,相信大脑都会“顿错”几秒才会反应过来。
已经不年轻的桂平人,都会有记忆,桂平曾建有一座“灯光球场”、一座电影院,外加一个第二体育场,这三个场所都集中在中山公园南面,可以这样说,桂平解放后最先修建起来的几处大型公共设施。
当时灯光球场,实际上是一座篮球场馆。
1969年的时候,桂平在公园南面正式建设灯光球场,1973年完工,建成以后,那年代的篮球比赛和有些集会娱乐演出晚会等节目,都会选择在这里进行,傍晚开始,球场内光线肯定是要齐备的。每当一开启的时候,中心场内明亮如昼,可以说是桂平城最亮的地方!“灯光球场”之名,十分恰当,是桂平境内最大的一座灯光球场。
观众席是圆形看台,以一圈圈台阶式逐渐抬高,类似一个大炒锅,篮球场在锅底,就像罗马斗兽场那种造型,可以容纳观众一万多人。
篮球场为什么叫“灯光球场”?其实,在那个时代,“灯光球场”就是一种城市公共建筑样式之一,广泛存在,中间主要就是篮球场。
那时候的灯光球场应该隶属体委部门使用,除了球场,记得球场进门处建设为一排办公,管理,训练用房,中间是一个入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部分楼基用的是大大的长条型红色砂砾石砌起,一米多高以后才开始砌红砖。现在想来,那些长条大石,应该就是古桂平城城基用料。
那时各县市各级都很重视体育竞技,所以县里设置有体委,体校,有很多体育训练项目就在里面一楼,还有专门的县级训练队(业余体校),有武术队、举重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之所以深刻,那是因为桂平有不少国家级,省级运动员,也是出过世界级举重冠军,如谭汉永,出过国家级乒乓球人才,如广西第一位国乒女将李春丽,等等。
小时候在城北小学读书,那会离灯光球场也不远,路过经常可见有多人在里面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班里就有同学是入选举重队,乒乓球队,一放学,或是临近一些大型比赛,班里进入体校的同学就会去训练,所以,有时候都挺羡慕这些同学的,不用上课,还大摇大摆的“旷课去玩”!
那时候全国范围内的省市县,都会有定期的各级运动会,或是各类体育比赛,每到本县级运动会,或是与外县球队之间的篮球赛,桂平各单位参加的运动员都在这里,能进去时,都喜欢坐高处,看着整个球场,那种感觉相当热闹和充满激情。
电影院建成于1980年,1300多个座位,也是桂平重要的文化宣传,娱乐宣传的重要场所之一,那个时代,可是没有那么多电视,电脑,看电影都是很“高级”的文化活动了,特别是那些大型战争片,老电影,几乎都是通过电影院来传播的。
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去看一两场电影,主要是“打仗片”,社会教育片,那就是一个欢乐的时光,不用上课,还能看电影,都能开心几天。像当年的超级哭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片《血战台儿庄》等等,都是在那里看的。
当然了,九十年代后,香港电影,录像机时代,电影市场的乱局,电影院的艰难变局,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灯光球场,电影院边上,就是一个大操场,时称第二体育场。
第二体育场始建于1938年前后,当时只是建设成为一个大操场的样式,也主要是为了体育运动而建设,只是没有那么多的体育设施。
为什么叫第二体育场呢,因为在1937年的时候,当时建设局把原来的北校场划入到浔州高中里面,建成了桂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场,为了区分,就习惯的把浔高体育场称之为第一体育场,第二个建设的这个就叫第二体育场了。
到1952年以后,县里积极建设体育场地,把第二体育场建设成为一个标准的足球场样式,跑道可进行各类田径比赛,五十米,一百米,八百米等等,同时在边上还设置了跳远沙池,单双杠场地,天梯,爬杆等等。同时,也是那些年代桂平举行重要的全市范围的集会,活动场所之一,所以,在体育场的一头建有一个主席台。
至于说第二体育场,那时还算是在城区边缘,桂平北区到桂平,到贵县(今贵港),南宁的过境公路(今天的浔高路)就在边上经过,虽然平时都有车辆经过,但大白天的,在人少的时候还是很少去的,因为在八十年代,这里经常举办有大型的公审活动,犯罪份子被当众宣判后,就拉到边上“打靶”。
那可是真实的“打靶”啊,不说小孩子,就大人有时都觉得那个地方有些恐怖。不过那时候越是怕,越是远远的看,都远远的听到过好几回那种“呯呯”,“吧吧”的声音。只是到了晚上,那可是断然不敢靠近的。
第二体育场,也是那时候重要的体育场地,其他学校不说,就那时候在城北小学读书,因为学校面积不大,所以当时的体育课,基本都是由老师拉到第二体育场去上,进行跳远,五十米等等各种项目的练习。
如今,灯光球场的喧嚣与热闹,电影院里的排排坐,第二体育场上的奔跑与竞技,都成为了过去,已然成为那个年代桂平人的共同记忆。
这些地方像老城的脉搏,跳动着最朴实的烟火气,每次有比赛和活动,和电影开场,周边必定是摊贩集中之地,各种汽水,糖饼,“油炸鬼”,在那个年代来说,都算是一片“美食天地”了,往往这些活动,对于小孩子来说,才有机会得到家长批准买上一回吃吃。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体育竞技项目的变化,作为桂平体育训练之地的灯光球场也渐渐少人而至了,体校也解散了,到最后和电影院一起,被推平建起了楼盘;
同时,社会文化精神的改变,生活念的改变,桂平第二体育场历经了几次改变,最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文化广场,市民广场。
自然的,那种独有的年代生活味道,也渐渐远去,让人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滋味。
正所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
自然的,
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