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旱西门、水西门——传承600多年的老城楼坐标,没曾想从公交站亭中被剔除了,无形中淡化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标,让乘客不知道这里曾矗立过巍峨的城楼。
城楼老地名作为历史活化石,如何保护传承城市记忆,为后人延续这份乡愁?令市民游客揪心焦虑,希望唤回锦绣太原城的古老名片。
太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宋元到明清年代赫赫有名,素有“锦绣太原城 崇墉雉堞 壮丽甲天下”的美誉,在抗战解放战火硝烟和城市建设中,巍峨耸立的15公里城墙、8座城楼、3座关城损失拆除殆尽,留下永久的历史遗憾。时至今日,仅在小北门、西北城角留下夯土砖墙,后来于大北门外挖出一座石桥,在旱西门外掘出瓮城地下砖墙。
近些年来,虽然对小北门的拱极门城楼、五一广场的承恩门城楼,先后进行了复建还原,但因为其他6座城楼、4座角楼没有建筑实体,只能以地名留存在城市记忆中,被市民游客在生活工作中继续使用,成为抹不去的一缕乡愁。
为此,民政地名部门特地在各座城楼的原址,分别竖起了迎泽门、宜春门、迎晖门、拱极门、镇远门、阜成门、振武门的标志石碑;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4个城角,也竖起了标志石碑,勾勒出明清太原府城池的地理轮廓。
除了在街巷、社区中继续沿用城楼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地名,包括大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小东门、大东门、旱西门、水西门,还应用到城楼所在地的公交站名中,遗址延续使用了70多年之久,让城市地名活化石熠熠生辉。
8座城楼的老地名,除了五一广场新南门未使用外,其余7座城楼的老地名,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在街巷和公交站名中,融入几代百姓的生活工作,有力保护传承了老地名,唤起后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
历史上的老城楼已经消失,让这些老地名继续流传下去,张贴在矗立街头的公交亭内,从公交车厢喇叭里叫出的老城楼地名,以这种方式承载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几代百姓耳熟能详的老地标,散发着老太原城的古老韵味。
然而,在10月下旬新建路改造通车后,沿途经过两座老城楼原址的公交站改名了,放弃了沿用70年的旱西门、水西门,而是改为以街巷路口命名。比如,旱西门站更改为新建路旱西门(关)街口站、水西门站更改为新建路水西门(关)街口。
别看公交站名里仍有旱西门、水西门的字样,但它源自街巷地名,并非沿袭城楼地名,从性质来说有了根本改变,老城楼首次被踢出公交站名,唯有大北门、大南门还在坚挺着自身的存在。
从法律维度分析,《地名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山西省地名管理条例》,均对地名更改作出严格规定。诸如城楼老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民间拥有高度认知和使用习惯,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范围,能不改的就不要更改。
城楼消失后唯留下地名标记,没有从公交站名中剔除的充足理由,即便要改名也应向地名管理部门申请、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的程序,公交站名属于地名范畴,系城市公共资源,不是由公交运营单位自己说了算的。
看着旱西门、水西门坐标被某些单位从公交站亭中任性删除,众多公交爱好者表示出失望,乘客也直摇头难以理解。
在中国历史和民族情结中,城楼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地标,太原府城的8座城楼地名坐标,是城市地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交站名取消旱西门、水西门,无疑淡化了这两座城楼的地理方位,让乘客失去对城楼曾经存在的历史认知,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背道而驰,抹杀了传承600多年的乡愁记忆。
希望公交部门抓紧整改擅自更改城楼老地名的违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地名管理监督部门,理应肩负起对地名历史的传承责任。
这也暴露了太原对历史地名文化缺乏必要的呵护,导致600多年老城楼地名断代,是对锦绣太原城辉煌历史的无辜伤害,保护城楼老地名人人有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