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如横卧的瑶琴,伴随玳玳河的潺潺流水,日夜弹奏着不老的乐章,以近乎水平的婉约,将三百一十七米的悠长,绵延成一道低吟浅唱。五十三孔桥孔于水间呼吸,略微抬高的三孔,如音阶般微妙起伏,仿佛一个舒缓的升调,赋予绵长桥体流动的节奏。青石被千年的风揉搓莹润,每一块石材都带着独特的纹理,那是比碑文都深刻的年轮。日月轮转而古桥不变,终凝固成秀美风景,连接此岸与彼岸,沟通现实与诗境。
宝带桥始建于唐代,时年漕运繁忙,但苏州城南的大运河段在澹台湖口有宽数百米的缺口,严重影响舟船通行。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桥,相传他为筹措资金,甚至捐出珍贵的玉质宝带,桥因此得名“宝带桥”。此后千余年宝带桥屡经劫波,南宋与明清时均曾重建或大修,近代曾遭英军拆毁部分桥孔,亦曾被日军炸毁南端六孔。命途多舛的古桥屡毁屡建,一次次从废墟中重新站起,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宝带桥不仅是跨越水岸的通道,更是一件灵动的艺术珍品。桥身纤长如玉带,与湖光云影相映成趣,每逢中秋月夜,53孔桥洞中各映一月,水中银盘串连,勾勒出“宝带串月”的清雅奇观。飞梁跨水的宝带桥,与苏州的悠悠水韵共存,成为古城永恒的文化地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