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山的晨光刚漫过石阶,我这骑了三十多年车的“老轮子”就被一声惊呼拽住了脚步。“哥!你这碳架是2024款旗舰吧?油压碟刹带无线变速,不得小十万?” 说话的小伙子一身专业骑行服,头盔上还贴着限量版贴纸,胯下那辆自行车锃亮得能照见人影,比我停在路边的“老伙计”——一辆骑了八年的千元山地车,看着金贵多了。
我笑着摆摆手,刚想开口,就见小伙子旁边的大哥慢悠悠蹬着车过来,车把上还挂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买的菜。“别听他瞎咋呼,”大哥嗓门洪亮,“我这车子是孙子淘汰下来的,一千二买的二手,骑了五年,临山上下蹿,比他那‘豪车’还利索。” 这一幕,可不就是骑行圈最经典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把自行车当“移动奢侈品”的追风党,一边是把骑车当“日常锻练”的佛系派。作为摸了半辈子自行车、见证过行业起起落落的运动专家,今天就来扒一扒骑行圈的那些“乐子”和“坑”。
先说说这佛系型骑友,那可真是骑行圈的“清流”,主打一个“实用主义至上”。他们选车的标准就俩:“不花钱最好,花了钱也得值回票价”。你去临山公园转一圈,十个人里有六个是这路子:要么是孩子长个子淘汰下来的山地车,车座调高两格,车把缠上防滑胶带,照样能骑得风生水起;要么是网上淘的千元左右入门款,不求品牌不求配置,只要车架结实、刹车灵敏,能蹬着走就行。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张叔,骑的是儿子2015年买的“学生车”,当时花了1300块,如今车筐都有点歪了,他用铁丝捆了捆继续骑。有次遇到个追风小哥跟他显摆:“叔,你这车子该换了,我这轮组轻一斤,爬坡能省不少劲。” 张叔慢悠悠地说:“我爬坡靠的是腿劲,不是轮组轻。你那车轻一斤,花了八千块,我这腿多练两个月,比你省的劲还多,还不用花钱,你说哪个划算?” 小哥当场语塞,我在旁边差点笑出声——这就是佛系骑友的核心逻辑:骑行是为了锻练,不是为了给装备厂商“捐款”。
他们的装备更是简单到极致:头盔是菜市场30块钱买的,手套是劳保店淘的棉纱手套,水壶是家里闲置的矿泉水瓶,绑在车把上就行。有次组织骑行活动,一位佛系大姐的车子链盒掉了,她从包里掏出根皮筋,三两下就捆好了,笑着说:“没事,不影响蹬,坏了再修,修不好就换个便宜的,不心疼。” 反观那些追风型骑友,车子稍微沾点灰就赶紧拿专用抹布擦,链条上油要用进口专用油,轮胎气压每天都得用专业仪器量,活脱脱把自行车当成了“祖宗”伺候。
再聊聊这追风型骑友,堪称骑行圈的“智商税主力军”,核心特点是“装备比人金贵,排场比车拉风”。在他们眼里,骑行不是锻练,是“装备秀”,是“身份象征”。你要是跟他们聊车子,他们能从碳架的纤维编织工艺,说到变速系统的响应速度,再到轮组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套一套的,听得你云里雾里。但你要是问他们:“你这车子骑了多少公里了?” 十有八九会支支吾吾——很多人的“豪车”买回来,大部分时间都停在车库里落灰,偶尔拿出来骑一次,还得小心翼翼,生怕刮着碰着。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位,花了12万买了辆自行车,号称“公路车中的跑车”,碳纤维车架、电子变速、真空胎,配置拉满。结果呢?他骑了半年,总里程还不到500公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朋友圈晒车:“今日洗车,耗时两小时,专用清洗剂+麂皮抹布,仪式感拉满!” 有次我们组织骑临山环线,全程25公里,他骑到一半就喊累,说车子太“娇贵”,爬坡太费胎,最后还是坐保障车下来的。我打趣他:“你这车子比汽车还贵,咋还不如我的千元车抗造?” 他还不服气:“你不懂,专业装备就得爱惜着用!” 我心里嘀咕:专业装备是给专业选手用的,人家一天骑100多公里,装备是拿来创造成绩的;你一年骑不了500公里,装备是拿来当摆件的,这能一样吗?
更有意思的是,追风型骑友还特别爱“堆装备”。车子买完不算完,还得配全套骑行服,要定制款,印上自己的“骑行代号”;骑行鞋得是锁鞋,几千块一双,说能提高发力效率,结果很多人锁上之后不会解锁,摔了好几次还不放弃;头盔要带通风孔、轻量化的,价格能买别人一辆车,说能保护头部,可他们骑的速度,还不如电动车快,真要是摔了,30块的头盔和3000块的头盔,保护效果差不了多少。
还有那些所谓的“黑科技装备”,更是智商税重灾区。比如“能量补给棒”,一根卖20多块,说能快速补充能量,其实成分跟普通巧克力差不多;“骑行压缩裤”,几百块一条,说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疲劳,我看跟菜市场卖的弹力裤没区别;还有“心率监测眼镜”“功率计脚踏”,动辄几千块,普通骑友根本用不上——你骑个休闲路,还需要实时监测功率?难道要跟自己的腿“卷业绩”?
很多追风型骑友还抱着“骑行能结识高端朋友”的想法,觉得穿一身专业装备,骑一辆高价车,就能融入“高端骑行圈”。可现实呢?你去参加骑行活动,聊得最多的还是“你这车子多少钱”“你这装备在哪买的”,真正能成为朋友的没几个。而且说实话,那些真正的“潜力男女”——比如官员、大款、科学家,谁有空天天骑着自行车瞎转悠?官员要处理公务,忙得脚不沾地;大款有专属司机和座驾,出门要么开车要么坐飞机,犯不着骑个自行车风吹日晒;科学家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项目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琢磨骑行装备?
我认识一位做企业的老板,身家过亿,平时偶尔也骑行,但他骑的是一辆两千多块的山地车,穿着普通的运动服,跟我们一起骑临山,累了就停下来歇会,聊的是行业动态、生活趣事,从来不会显摆装备。他说:“骑行就是为了放松,要是为了攀比,那还不如去参加酒会。” 你看,真正有实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靠装备来证明自己;反而那些整天显摆高价车的,大多是“打肿脸充胖子”,花了大价钱,买的不是骑行的快乐,是别人的羡慕眼光。
作为自行车运动专家,我得说句实在话:骑行的核心是“骑”,不是“车”。对于普通骑友来说,一千多块的山地车,只要车架结实、刹车灵敏,完全能满足锻练需求;孩子淘汰下来的车子,修一修照样能骑,环保又省钱。那些卖汽车价的自行车,不是说不好,而是不适合普通骑友——它们是为职业选手设计的,是为了追求极致速度和性能,普通人骑在上面,既发挥不出装备的优势,还得承担高昂的购买和保养成本,纯属“花冤枉钱”。
而且,骑行的快乐从来不是来自装备有多贵,而是来自风拂过脸颊的感觉,来自爬上山顶俯瞰风景的成就感,来自和朋友一起慢悠悠骑行的惬意。佛系骑友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看透了这一点:骑行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追风型骑友之所以“愁”,是因为他们把骑行变成了攀比,把快乐寄托在别人的眼光里,最后钱花了不少,反而没体会到骑行的本质乐趣。
临山的风又吹了过来,带着草木的清香。那位佛系大哥已经骑着他的“二手学生车”爬上了山顶,正对着远方喊着:“真痛快!” 而那位追风小哥,还在山脚小心翼翼地擦着他的“豪车”,生怕沾到一点泥土。我笑着蹬上我的“老伙计”,慢慢向山顶骑去——车子虽然不贵,但每一次蹬踏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次转弯都得心应手。
最后,给所有骑友提个醒:骑行是件好事,锻练身体、放松心情,何乐而不为?但千万别被“高端装备”绑架,别交那些没必要的智商税。车子够用就行,装备实用就好,真正的骑行快乐,跟钱没关系,跟心态有关系。如果你是为了锻练,那就选一辆性价比高的车,放心大胆地骑;如果你是为了攀比,那我劝你不如直接买辆汽车,还能遮风挡雨,比自行车有“排面”多了。
希望下次在临山遇到你时,看到的是你骑行的快乐身影,而不是你为了装备发愁的模样。毕竟,骑行的意义在于“行”,而不在于“车”——风里的自由,山顶的风景,从来不会因为你车子的价格而区别对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