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别急着抬杠——结伴骑行的快乐我懂,扯着嗓子喊队友、互相递水补能量、到了补给点扎堆吃泡面,那热闹劲儿跟赶大集似的,确实有滋有味。但作为跟自行车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从城市到乡间小道骑了不下十万公里的老骑友,今儿必须掏心窝子说句大实话:单人独骑,才是骑行的最高境界,能扛住孤独、搞定突发、享受独处的骑友,才算真正摸到了骑行的精髓,毕竟,一颗强大的内心,可比碳纤维车架、顶级变速套件管用多了!
为啥这么说?先聊聊结伴骑行那些“甜蜜的负担”。你想慢悠悠看路边的野花,队友已经蹬着车喊“快点快点,前面有下坡”;你想在山顶多吹会儿风、拍几张无滤镜的风景,旁边人已经催着“别磨蹭,晚了补给点就没热饭了”;更别说遇到“速度内卷怪”——明明说好休闲骑,结果有人一上来就把速度拉到35码,逼着你要么跟骑到喘不上气,要么掉队当“孤狼”,好好的骑行变成了“被迫竞赛”,累得像条狗,还没来得及感受风的味道,满脑子都是“别被落下”的焦虑。
但单人独骑不一样,你就是自己的总指挥,节奏全由自己说了算。想快?那就把档位调到最高,蹬得车轮飞转,让风在耳边唱情歌,感受肌肉发力的酸胀和突破速度的快感,没人会劝你“慢点,注意安全”(当然咱自己得有数);想慢?那就降到低速档,歪着车把看路边的庄稼地里,农民伯伯挥着锄头除草,看田埂上的小狗追着蝴蝶跑,甚至能在一棵开满花的槐树下停十分钟,就为了闻闻花香、拍几张花瓣飘落的慢镜头,不用迁就任何人的时间,不用迎合任何人的喜好,骑行的意义,不就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吗?
有人说“单人骑多孤独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你可就不懂了,孤独和独处,完全是两码事。单人独骑的路上,你的耳朵终于能清净下来,不用听队友吐槽工作、抱怨生活,也不用应付没话找话的尴尬,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车轮碾过路面的“沙沙声”,还有风穿过树叶的“哗啦啦”。这时候,你的大脑才真正属于自己:平时职场里解不开的难题,可能在爬坡时突然想通——“原来换个角度就能搞定”;生活里那些鸡毛蒜皮的烦恼,在看到连绵的青山、辽阔的田野时,瞬间变得不值一提——“这点事儿,比起眼前的风景算个啥”。
更重要的是,单人独骑能逼出你内心的强大。谁还没遇到过突发状况?爆胎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人帮你递补胎工具,只能自己蹲在路边,一手黑油一手胶水,笨拙地撬外胎、补内胎,哪怕汗流浃背、手忙脚乱,最后看着修好的轮胎,那种“我能搞定一切”的成就感,比拿了骑行比赛冠军还爽;下雨了,没带雨衣,只能顶着雨往前骑,雨水顺着头发流进眼睛,衣服湿透贴在身上,冷得打哆嗦,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骑五公里就有遮雨的地方”,等终于躲进路边的小卖部,喝上一口热乎的姜茶,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能扛;甚至迷路了,导航信号不好,只能凭着感觉往前走,可能绕了远路、走了弯路,但沿途意外发现了无人问津的古村落、清澈见底的小溪,这种“误打误撞”的惊喜,是结伴骑行永远遇不到的。
我认识一位骑友,六十多岁了,每年都要一个人骑一次长途,从北京骑到青岛,再从青岛骑到上海。有人问他“一个人不害怕吗?”他笑着说:“怕啥?车能骑,腿能蹬,脑子能想办法,还有啥搞不定的?”有一次他在山东境内遇到暴雨,路面积水没过车胎,手机也没电了,硬是凭着记忆和路边的路牌,骑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小镇。后来他跟我说,那天晚上住在小镇的小旅馆里,看着窗外的雨停了,月亮出来了,突然觉得特别踏实——不是因为找到了住处,而是因为自己没被困难吓住,没因为孤独退缩,这种内心的笃定,是任何热闹都给不了的。
单人独骑,骑的不是路,是心境;练的不是腿力,是心态。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原来自己能在没人鼓励的时候,给自己喊“加油”,原来自己面对未知和困难时,不是只会慌张,还能冷静地想办法解决。当你一个人骑完一百公里、两百公里,甚至更长的路,看着夕阳把自己的影子拉得很长,吹着晚风,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不是因为骑得有多快、走得有多远,而是因为你战胜了那个“怕孤独、怕困难、怕坚持不下去”的自己。
当然,咱不是说结伴骑行不好,热闹有热闹的乐趣,独处有独处的深意。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骑行,想真正看清自己,不妨试试单人独骑——不用准备多豪华的装备,不用规划多完美的路线,只要带上一颗敢出发、能坚持、够强大的内心,跨上自行车,往前方骑去。你会发现,没有队友的陪伴,风会更温柔,风景会更动人,而那个在孤独中成长、在坚持中强大的自己,才是骑行路上最珍贵的收获。
毕竟,骑行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跟谁一起骑”,而是“能不能一个人骑到底”。当你能一个人穿越山川湖海,能一个人应对风雨险阻,能一个人在独处中找到快乐,你就会明白: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才是骑行的最高境界,也是骑行给咱最硬核的馈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