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清明上河图》、亚醜方尊、金瓯永固杯……从这场展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瑰宝的展示,更领略到一个古老国度对文化发展、文明赓续的深刻认知。
赓续的匠心
展览名称中的“百年守护”,彰显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纵深,也述说着古老民族对文物、文化、文明的珍视。
600多年沧桑,近代几多风雨。从宫门徐启、蓬蒿满地,到文物南迁、风雨飘摇,再到走向新生、蓬勃辉煌……当又一个百年过去,这片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终巍峨屹立,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启动大规模的古建筑整体维修,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成立故宫学研究院,建立数字文物库……桩桩件件,映照百年来故宫人守护这座“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的初心。
保护看得见的瑰宝,更是在保护望之无形、润物无声的文明源脉。展柜中的甲骨、瓷器、字画,不仅是对历久弥新的注解,更标注中华文明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来路,筑牢中华儿女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的作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宫人的光荣使命。”心系故宫,更心念中华文明的赓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发展的底色
文物连着文明,也连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面向未来之路怎么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次参观展览时,总书记赋予“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这项工作要求更深刻的内涵:“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宫咖啡引来人头攒动,故宫文创化身文博顶流……这些年,一个个“活”的生动范例层出不穷。那是形式之活泼,是文化之活力,折射的是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力量,彰显的是文化发展的鲜明底色——人民的需要是其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昭示震撼人心的时代变迁。从皇家的“紫禁城”到人民的“博物院”,文物保护、文明演进、文脉赓续为了谁?答案不言自明。
由文物及文明,从历史到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最终聚焦于人的福祉。浓厚的文化情缘,植根在深厚的人民情怀中。
自信的姿态
此行间,习近平总书记期待故宫“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万千馆藏文物,构成连缀不断的文明史迹。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件件展品展示着不同民族融合、凝聚在一起的文化历程,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有力见证。没有一件是掠夺而来的外国珍宝,昭示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美美与共的历史传统。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已然成为一座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会客厅。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推出中外文物交流展览、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制定国际标准……人员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在这里能读懂中国的古与今,便更能读懂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世界看向故宫,领略的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美,更潜移默化地体悟中国发展的蓬勃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故宫博物院在新时代中昂扬的发展曲线,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个生动写照。
策划:杜尚泽、彭俊
撰文:王洲、陈世涵
编辑:温腾
海报:田兴洲
校检:朱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