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头传红脉,藤桥润绿川。在三亚海棠湾的温柔臂弯中,藤桥东河与西河如两条翡翠丝带,环抱着海棠区营头村,于村东合口港相拥奔海。
这片三面环河的土地,承载着千年厚重底蕴。自北宋设藤桥巡检司、驻兵营起,军事文化基因便在此扎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十多位烈士用热血铸就丰碑。唐代“铺子市”开启商贸繁华,明清时“小南洋”美誉远扬,如今,村民静静守护河流生态,在藤桥河的流淌中,诉说着过往与当下。
俯瞰位于三亚市海棠区藤桥河畔的营头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防务重地书写红色荣光
营头村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记忆。作为革命老区,这片土地上曾见证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挺身而出的壮烈时刻。
回溯历史,营头村的军事基因早在北宋时期便已奠定。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吉阳县设藤桥镇,同时设立藤桥巡检司,将兵营安置于今营头村境内。这一军事布局,让营头村成为当时海棠湾地区重要的防务重地,巡检司官兵在此训治甲兵、巡逻洲邑,守护着一方安宁,捍卫和平稳定。
明代,这里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升,洪武元年(1368年)添设副检黄旗,嘉靖十六年(1537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间,藤桥小营更是升级为大营,成为核心防务枢纽。
当时,营头村所在的藤桥区域东至分界塘与陵水交界,西至回风岭与东一区相邻,北达大本、加达二岭,驻军规模不断扩大,琼州府右营把总杨威、哨官及百名屯军在此驻守,巡司弓兵时刻戒备,共同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
清代,营头村的军事防务持续强化,康熙年间虽有裁撤,但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时,这里实存官兵达587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藤桥汎驻扎左把总杨廷香在此驻守,从35名防兵中抽练15名加强戒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藤桥司把总陈君漠率8名守兵在此驻扎,为抵御海盗,还专门设置两座炮台。
千百年来,营头村所在的藤桥防务体系,始终在维护地方社会安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
近代,营头村的村民用热血和气节展现藤桥人民的脊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这片热血土地上涌现出十多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投身于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在营头村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不朽的红色印记。
如今,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仍在村民间口耳相传,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营头村人传承红色精神、奋勇前行的精神源泉。
“小南洋”见证商贸繁华
藤桥河畔,营头村的历史不仅有金戈铁马的壮阔,更有商贾云集的繁华。作为海棠湾地区古代商贸发展的重要见证者,营头村及周边区域曾凭借优越的河海交通优势,成为连接多地的集贸中心,享有“小南洋”的盛誉,其贸易繁荣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
早在唐代,营头村所在的藤桥区域便已开启商贸发展的序幕。唐贞观六年(632年),“铺子市”在今营头村所属自然村旧市村河边应运而生,彼时虽仅有一字形排列的几间店面,却开启了当地商品交易的先河。
《琼州府志》记载,海南村户在唐时已“称极盛”,诗人李赞星“鱼盐家给无虚市,禾忝年登有酒樽”的诗句,生动描绘出彼时当地物产丰饶、贸易活跃的景象,也印证了藤桥区域商贸活动的早期兴盛。当时,海棠湾地区有两大墟市,藤桥墟市与后海湾墟市,其中藤桥墟市凭借便利的河海运输条件,成为更为兴旺的贸易枢纽,而旧市村正是早期藤桥墟市的核心所在地。
到了明朝,营头村的商贸格局迎来重要变迁。洪武年间,朝廷推行屯田政策,原“铺子市”所在地被垦为文昌洋,墟市随之迁移至藤桥镇新街尾。新墟市占地约20亩,不仅建起土木结构、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场所作为中心集贸市场,两旁还搭建了多间草室用于经营日杂百货,商贸规模较唐代显著扩大。
清代,藤桥墟市的繁华达到顶峰。乾隆年间,墟市已形成成熟的商贸体系,不仅有正街铺面,还划分出大小市:逢一、六(农历,下同)为大市,每逢此时,周边村民、商贩纷纷汇聚,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场面热闹非凡;逢三、五为小市,虽规模不及大市,但也满足了日常商品流通需求。直至1960年代前,藤桥墟市始终是保亭三弓、三道地区,陵水英州、田子一带及林旺一带人民的集贸中心,辐射范围广泛,成为区域内政治、教育、军事、经济、商旅的汇聚之地,“小南洋”的美名也在此期间广为流传。
营头村的三个自然村——营头、旧市、槟榔园,均与这段繁华的商贸历史紧密相连。营头村因曾驻扎军营得名,旧市村则因早年设立集市而留名,槟榔园村虽因种植大片槟榔树得名,但也受益于藤桥墟市的商贸辐射,村民生活与商品交易息息相关。这些自然村的名称与历史,共同构成了营头村商贸文化的鲜活注脚。
“护河兴河”迎来新活力
藤桥河是营头村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世代被其滋养,人们始终与藤桥河保持着紧密的依存关系,从早期的渔猎谋生,到如今的生态守护,这份对河流的深情从未改变。
“村民们对藤桥河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敬畏心,上个世纪,洪水来袭时村庄、农田经常被淹。2007年左右政府修起了东河河堤,百姓免受山洪等自然灾害,群众得以安居乐业,村民也形成了‘护河兴河’的朴素理念。”营头村党支部书记陈泰文说。
2012年,依托藤桥河的生态优势,村民们在河畔开办农家乐,物美价廉的海鲜、河鲜吸引了众多游客,生意十分红火。农家乐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让更多人领略到藤桥河的自然风光与营头村的风土人情。
后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为了守护藤桥河的清澈与生态平衡,2016年起,营头村村民纷纷响应政府生态保护号召,关闭沿岸农家乐。村民黄世贵说:“当时我与其他村民一样,虽不舍这份带来收益的生意,但为了河流的生态保护,我们积极为生态‘让步’,并鼓励年轻人另谋出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藤桥河的守护承诺。”
陈泰文介绍,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还有一些村民种植芒果、丝瓜、长茄等农作物。傍晚时分,村民们习惯在河边散步,享受河畔的宁静美景。藤桥河的清澈水质与岸边的椰林美景,不仅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还吸引了影视剧组的目光,电影《巨齿鲨》曾专程来此取景,将藤桥河畔的椰林之美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营头村人对藤桥河的守护,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藤桥河孕育了村庄的红色记忆与商贸繁华,而村民们的守护,也让这条千年河流得以保持生机与活力,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
如今,营头村正以“革命老村”的红色底蕴、“小南洋”的商贸记忆为依托,结合生态保护成果,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让藤桥河的精彩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