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墙,古井悠悠,秋日里的龙井村游人如织,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来自各地的游客正在体验这个布依族古寨的独特魅力。
青瓦白墙间,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草木含香的秋日庭院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银器敲击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的龙井村,这个拥有500余年历史的布依族古寨,正迎来秋日旅游热潮。
游客正在拍照
从村寨大门沿着青石板路往村里走,在村寨中央百年古井依然吐着清泉,溪水潺潺穿村而过。最热闹的龙井集市上,一个个竹编摊位上摆满了原生态的土特产,村民们的吆喝声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映照出龙井村秋季旅游的勃勃生机。
龙井集市:土特产受青睐
秋意渐浓,龙井村口的土特产集市格外热闹。洋芋片、土鸡蛋、瓜子、黄豆、芫荽、干茄片等土特产在摊位上琳琅满目。这些原生态的农产品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最近,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许多,来了许多游客,可喜欢我们这里的土货呢,我今天都卖了400多元钱。”在龙井市集卖特产的大妈笑着说到。她的摊位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原生态农产品
来自贵阳的游客李女士提着刚购买的土鸡蛋和干茄片,欣喜地表示:“这些土特产看着就新鲜,在城市里很难买到这么原生态的东西,准备多买些回去送给亲戚朋友。”
龙井村的“五变”改革实践,特别是“农民变网民”的创新,让这个传统村落焕发出新活力。现场买了土特产的游客们纷纷加了当地村民的微信,村民们通过微信等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了销路,增加了收入。
百坊体验:非遗工坊受欢迎
走过井口,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往村里走,香坊、银坊、蜡染坊等各类工艺坊一家挨着一家,游客们驻足体验。在龙井银坊里,几名游客正围着银匠认真观摩着传统银饰的制作。熔银、锻打、塑形、打磨、刻花、抛光——一块块银料历经十余道繁复工序,逐渐蜕变为精巧的饰品。
游客挤满银坊
游客挑选产品
隔壁的寻幽十二花香坊同样热闹非凡。老板陈慧创新开发的香包、香牌体验吸引了许多来游玩的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到制香技艺,还能亲手体验制作十二生肖造型的香牌。
香坊
在蜡染坊,省级非遗传承人正在制作枫香染。而在“百越布依”工坊,则陈列着百余件非遗商品。
振兴之路:五变促五兴
龙井村的今天,得益于其创新的 “五变”发展模式——农房变客房、农艺变工艺、农俗变节俗、农园变田园、农民变网民。
2018年前的龙井村曾经历过“成长的阵痛”,毗邻国家5A级景区却留不住客,守着非遗技艺却富不了民,全村317户中有44栋农房长期闲置。转机始于党支部提出的“五变”改革方案。通过建立“党支部+集体公司+农户”三级架构,将49名党员编入7个攻坚小组,挨家挨户签订《农房盘活承诺书》,最终促成44栋闲置农房收储。
如今这些青砖黛瓦的布依民居,已蜕变为24个食坊、27个文化体验坊和13个精品民宿。据当地干部介绍,截至2024年,龙井村已整合44栋农房打造特色商户39家,形成“百坊”产业集群。通过“五变”实践,龙井村创造了村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的亮眼成绩。
千年古槐树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中求发展
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国表示,村里将立足布依族民族特色,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来将创新性发展蜡染、簸箕画等特色产业,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让我们村的老百姓生活像布依美酒一样,越来越甜美!”龙德国对未来充满信心。龙井村用“五变”破解了城乡要素流动的密码,用“五兴”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这个金秋,龙井村继续用青山绿水续写新时代“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和美乡村新范式。
傍晚时分,龙井村渐渐恢复了宁静,但周六的篝火晚会又将如期而至。当游客与村民共舞、在香坊体验“香牌”制作……传统香文化正以现代方式延续。
这个用节俗激活乡愁的布依古村寨证明,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还可以是流动在田间地头的生命力。
图文:刘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