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工作推进会议。2025年,云南省129个(40个省级、89个州市级、县区级)“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示范点,7月至10月共完成6000余场演出活动,动员广场舞辅导老师(志愿者)3万人次,吸引参与群众(含游客)700余万人次,不仅全面营造出“主客共享,全民同乐”的良好氛围,更以活动常态化、高质量、参与度高、民族特色凸显的鲜明特点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云南旅游市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一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多方面的扎实保障:一是高度重视,16个州(市)文旅局结合实际投入演出活动经费补助,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实现“四有”标准——有主办、承办、实施部门及具体负责人;三是突出民族特色,在原有“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基础上升级发展,创作400余支融合各民族舞蹈动作元素的歌曲与舞蹈,节目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吸引力强;四是初步形成规模,129个县(市、区)均设有固定活动点,实现标识统一、活动规律、定时定点;五是活动成效明显,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当地群众与外来游客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会议明确,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活动升级,使其成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通过科学规划、特色打造、品牌融合与精品宣推,让活动成为展现云南多民族文化魅力、激活夜间经济动能的闪亮名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 供图
民族歌舞显特色
在“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演出活动中,注重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示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红河州以烟盒舞及彝族舞蹈为依托,开展当地群众表演与外地游客互动的沉浸式活动;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开展以滇剧、花灯为主的专题展示;文山州以壮族歌舞为主要内容;德宏州以景颇族、德昂族歌舞为主要内容;大理州以白族歌舞为主;丽江市以纳西族歌舞为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告庄西双景在演出中增加章哈演唱,推动本地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等。
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中,多元主体参与是一大特色。通过特色文化演出、篝火晚会、节庆狂欢等活动,打造开放式的活动平台,激发游客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元活动主体。民族文化工作团、文化馆、文化志愿团队、民间组织等都成为演艺活动的主体力量,广大市民、游客也被民族特色鲜明的篝火晚会、打跳活动吸引,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开展中,以当地群众和游客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凸显地域文化的地位,弘扬云南民族特色。用旋律制造共鸣,促进了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将健康积极的文艺活动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用活动凝聚人气,八方游客与市民同场观看演出,一起体验当地特色文化项目。此举为城市送去了温暖、为社会增添了安定,丰富了游客和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促进了夜间消费。
突出培训强引领
“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坚持“培训先行、骨干引领”原则,采取了先培训、后组织的模式。安排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结合地方民族特色,组织文化骨干、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各地派出州馆指导老师深入县市区,组织开展州级统一编排的以壮、彝、傣、藏、纳西、哈尼、瑶、基诺、布朗、拉祜等各个民族为重点的民族广场舞专项教学,确保每次活动都有专业老师领舞指导。积极动员热爱文艺活动、有文化特长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协助活动场地管理、秩序维护等,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专业培训、骨干示范引导,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旅融合促发展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充分与当地旅游景点或文旅企业深度融合,促进文旅协调发展。各地将非遗展示、原生态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活动、品牌赛事与“遇见云南”演出活动结合起来,更加丰富了群众和游客的文化体验,促进了夜间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如普洱市的示范点就设在茶马古城景区内,以拉祜族、哈尼族歌舞吸引游客;楚雄州、临沧市、怒江州、迪庆州、保山市、昭通市同时举办非遗展示、民俗小吃展销等专题活动,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形成集娱乐、餐饮、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公共展示空间,构建网红打卡点,打造当地文旅品牌。
各地的广场舞队积极参加了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移动公司与云南电视台共同承办的云南省第四届“安e养老杯”广场舞大赛,1000支广场舞队伍的1.5万人参加比赛。8月在丽江大研古城举行的2场决赛的新媒体直播,观看量达353.4万次,影响深远。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 供图
提高战略站位 凝聚发展共识
会议提出,“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绝非单一群众文体活动,而是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肩负着多重战略使命。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既考验组织力与创造力,更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各州市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将活动策划与地方发展大局紧密结合,通过生动鲜活的活动形式讲好“云南故事”,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突出民族特色 打造一县一特色
依托云南省各州市文旅主管部门挖掘的特色群众文化资源,“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已赢得群众与游客的广泛喜爱。下一步,活动将持续强化“云南元素+民族特色”双核心,发挥各级文化馆、文艺院团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一县一特色、一州一亮点”的夜间文旅发展格局。
同时,将充分调动志愿者力量,以高品质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吸引旅居客人与游客深度融入,营造主客共享、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活动目标是打造“特色化呈现、多元素联动、全链条服务”的文化旅游新矩阵,彰显云南多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传递云南人民的热情温度,构建全国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新舞台。此外,将规范使用高质量旅游发展补助资金,对40个省级示范点开展绩效考核,并动态调整扶持活动点,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打造核心品牌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7年的“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奠定的坚实基础。今年起,云南省将重点打造“‘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品牌,使其成为“云南之夜”的核心内容。
省、州、县三级文化馆将把广场舞培训列为重点工作,策划编导“吸引力强、易于跟跳、氛围热烈”的系列民族特色节目,推动其成为来滇游客喜爱的休闲项目。活动将以广场舞为纽带,串联非遗展示、特色小吃街、文化新空间、夜间新商圈等多元业态和场所,通过汇聚人气带动周边餐饮、购物、交通等夜间消费链条增长,为云南“夜经济”注入新动能,培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将加强与体育、广电、电台等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行业广场舞大赛,打造全民参与、全国叫响的群众文化活动新品牌。
聚焦精品宣推 擦亮云南夜间名片
会议通报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云南参赛节目的优异成绩,强调精品节目源自日常群众文化活动。下一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将深入调研总结,从40个省级示范展示点中遴选出10个进行重点打磨与宣传推广,对优秀广场舞节目进行升级提升,发挥典型引路与示范带动作用。
在宣传推广中,云南将整合多元渠道,通过报纸、网站、“一部手机游云南”“云南公共文化云”等官方平台,以及快手、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高水平展演推介与短视频推送,持续扩大活动社会影响力。《弹起弦子跳脚来》《马缨花》《西双版纳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精品广场舞节目将成为宣传重点。同时将搭建便捷查询平台,让海内外游客“一键获取”每日活动信息,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夜间文化生活”。活动将全力助推云南打造夜间文旅经济标杆城市,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筑牢安全防线 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会议提出,任何工作都需将安全生产置于首位,群众文化活动因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分散性等特点,更要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组织者需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对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亲力亲为,绝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
在活动组织中,将严格落实“地点相对固定、演出时间规律”的要求,明确选点、培训、宣传、安全等各环节的责任人,确保每个流程有人组织、有人负责,全力保障活动规范、安全、有序高质量开展。(作者:宋海燕;编辑:徐欣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