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王瑞森老人,用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近日,这位九旬老翁从呼和浩特一路向南,直抵海南陵水,准备在那里享受一个温暖的冬天。这趟旅程,只是他23年自驾生涯中寻常的一笔。
他的故事,得从16岁那年说起。那一年,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却凭着铁匠和机工的手艺,成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支前司机。炮火封锁区是家常便饭,敌机扫射劈头盖脸。他至今记得一次运粮途中,炸弹在二十米外炸响,车轱辘瞬间飞了出去,他自己也被震昏过去,耳朵的后遗症跟了他一辈子。这段经历,他从未主动提及,直到国家颁发纪念奖章,家人才知晓这段尘封的往事。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个后勤兵,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
或许是经历过枪林弹雨,退休后的生活在他看来显得有些平淡。2003年,年近七旬的他终于按捺不住,买了第一辆长城赛弗,拉着老伴开启了“在路上”的模式。第一次远行就走了个大的,从呼和浩特一路向西,闯入四川、西藏、青海,近两个月的时间,车轮碾过了一万六七千公里的路程。那时的路大多是土路,颠簸得老伴的脖子都快拧了,排气管断了、发动机支管裂了都是小问题,他自己动手就能修。如今,90岁高龄的他再次从北到南,近3000公里的路程,最多一天也能开上六七个小时。
很多人担心他年纪大,反应慢。他去年重考驾照时,多家驾校都敬而远之。最后,一个驾校校长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他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这才破例收下。结果,他从科目一到科目四,全部一遍过。他坦言,年纪确实影响了精力,市区里车多人杂,他开得少。上一次出事故还是六七年前在广西,雨天路滑,他下坡没减速,蹭了别人的车,赔了五六千块。自那以后,他便牢记“开慢不开快”的原则,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23年的旅程,两辆手动挡的座驾,都陪他跑了十年左右。他的老伴,86岁的尚婆婆,是他最忠实的旅伴。“他车技好,我放心。”这句简单的话,是二十多万公里风雨同路积攒下的信任。外孙女小婷说,姥爷一辈子就爱开车这个事,每年冬天带姥姥南飞,春天再北归,中间不断变换路线,只为看遍祖国山河。她担心的同时更明白,姥爷心里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年战场上,前方的战士等着粮弹,后方的家人盼他平安,他深知“把车开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如今,这份责任感,化作了对老伴一生的守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