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浙南群山之间,峰峦叠嶂如黛,溪涧潺潺似弦,路随山转,心随景移,不知不觉便闯入了这片藏着千年秘密的秘境。时思寺,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却总在想象中蒙着一层薄雾,直到青砖黛瓦的轮廓在林间渐次清晰,才惊觉传说中的宋元风骨,竟如此真切地伫立在眼前。
踏过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奇特的山门。没有朱红大门的阻隔,三开间的构架豁然敞开,四根立柱稳稳撑起一片天,形似牌坊却又藏着寺庙的庄严。中间两柱的抱鼓状木雕,线条古朴流畅,没有繁复的雕琢,却在简单的轮廓里透着匠人的巧思;斗拱层层叠叠,不事张扬地承托着梁枋,每一处榫卯都严丝合缝,仿佛是时光亲手拼接的积木,历经近千年风雨仍坚不可摧。站在山门之下,风穿堂而过,带着山林的清润气息,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寺门还是牌坊,或许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制,早已暗示了这座古寺释道合一的独特底蕴。
追溯渊源,这座古寺的起点竟源于一段感人至深的孝行。南宋绍兴十年,六岁的梅元员为祖父守墓三年,稚子初心,纯孝动人,连皇帝都为之动容,遂将原本的守墓庐改建为时思院。从守墓庐到寺院,再到后来释道共存的千年古刹,近九百八十年的时光里,这里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却始终保留着那份最本真的初心。北院由梅家宗祠改建而来,与南院的寺庙主体遥相呼应,家族的烟火气与寺庙的禅意在此交融,让这座古寺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温情。
穿过山门,庭院不大,却处处透着自然的意趣。没有刻意修剪的花木,只有几株古木自在生长,枝叶婆娑,光影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不远处,便是时思寺的核心——大殿。这座始建于元初、清初略加修缮的建筑,带着一身岁月的沉淀,静静伫立在那里。重檐歇山顶的轮廓线条简洁流畅,没有华丽的彩绘,没有繁复的装饰,裸露的木构件呈现出深褐色的温润光泽,那是时光与空气交融的痕迹,是无人打扰的“素颜之美”。
踏入大殿,瞬间被一种极致的静谧包裹。殿内没有一尊佛像,也没有一丝尘土,空旷而肃穆,仿佛连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抬头望去,梁架结构一目了然,宋元明三代的建筑手法在此交织共存,斗拱的形制、梁枋的衔接,每一处都透着古人的智慧。那些木质构件,有的带着天然的纹理,有的刻着简单的纹路,没有过多修饰,却在朴素中透着力量。六百多年来,无数人曾在此驻足,或许是虔诚的信徒,或许是行脚的僧人,或许是如我一般的访古者,但大殿始终以这样的姿态,接纳着世间的一切,不悲不喜,不卑不亢。这种“素颜”并非简陋,而是历经沧桑后的返璞归真,是洗尽铅华后的本真韵味,让人在凝视中,内心的浮躁渐渐褪去,只剩下平静与敬畏。
大殿后方的三清殿,是晚清时期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规模比大殿略大,风格却多了几分晚清的精致。与大殿的朴素相比,三清殿的木构件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彩绘痕迹,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昔日的庄重。而不远处的马仙宫,则更添了几分遗憾与想象。原有的外墙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几根孤零零的立柱,柱身上残存着云纹、升龙的彩绘碎片,红的、蓝的、金的色彩在斑驳的木头上隐约可见,那些流畅的线条、生动的造型,让人不禁脑补出当年的华丽模样。岁月的侵蚀让它失去了完整的容貌,却也赋予了它独特的残缺之美,每一片残存的彩绘,都是时光留下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解读。
庭院的一角,钟楼静静矗立。正方形的平面,高约十三米,飞檐翘角,体态轻盈,仿佛随时会乘风而去。据说这里曾悬挂着一口大钟,敲响后声音能传遍三十里开外的山川村落。如今钟已不在,但站在钟楼下,仿佛仍能听见那悠远洪亮的钟声,穿越时空,回荡在山谷之间,唤醒人们心中的沉静。想象着当年,晨钟暮鼓,与山间的鸟鸣、溪涧的流水交织在一起,那该是怎样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漫步寺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棵“柳杉王”。这棵有着一千五百多年树龄的古树,简直是一部活的史书。胸径4.47米,胸围13.4米,需要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原本高达47米的树干,遭雷击后如今只剩下28米,却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走近细看,树皮粗糙厚实,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是岁月刻下的勋章。树干底部的树洞大得惊人,足以摆下一张大圆桌,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神奇与坚韧。一千五百多年来,它与古寺相伴相生,见证了古寺的始建与修缮,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雷电,却始终坚守在这里,用浓密的枝叶为古寺遮风挡雨,用苍劲的枝干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树洞里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是时光的碎片,让人在凝视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绵长。
时思寺作为保存完整的宋韵元构建筑群,最难得的是它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守原貌,没有为了迎合游客而添加过多现代的元素,也没有因追求华丽而破坏原本的古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绿植自然生长,禅意随处可见。宋元时期的建筑,尺度普遍小于唐代,这不仅与当时的国力相关,更深受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思想的影响。建筑的简约朴素,正是这种思想的外在体现,不追求外在的奢华,而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时思寺的大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凭结构的美、材质的美,便能直击人心。
站在庭院中,环顾四周的古建筑,心中不禁生出诸多感慨。在这个追求快速、崇尚华丽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浓妆艳抹的精致,却渐渐忘记了素颜本真的美好。时思寺的“素颜之美”,不仅是建筑的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无需修饰,无需张扬,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本真,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棵古树,每一块青石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孝行的力量,见证了信仰的坚守,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作为研究古建筑演变的典型例证,时思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的悠久,更在于其形制的古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那些保留着早期特征的建筑构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得以在千百年后,依然能触摸到宋元时期的建筑脉络,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夕阳尚未西沉,山风渐起,吹动着古木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离开时思寺,回头望去,青砖黛瓦在山林的映衬下愈发古朴庄重。这座千年古寺,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沉默而坚定,以它独有的“素颜之美”,吸引着人们前来探访、驻足、思考。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静下心来的角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重新审视美的定义,思考生命的意义。
或许,这就是时思寺的魅力所在。它不张扬,不刻意,却用最本真的姿态,打动着每一个走进它的人。而那些关于孝行、关于信仰、关于传承的故事,那些藏在建筑细节里的智慧与精神,将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