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仙居人,能走进偏僻的天台县桥棚村,完全是因为乐安古道。
历史上的天台县和仙居县是相邻的。公元347年,始丰县(现天台县)南乡划出设立安乐县(现仙居县)。一条从天台走往仙居的山路,就是乐安古道的前身。千余年过去,行政区域经过无数次的调整,现在乐安古道的两端,分别为天台县的桥棚村和临海市的安桥村,除了留下“乐安”这个名字,和仙居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
2018年元旦,第一次从临海走往天台,终点站就是天台县的桥棚村。那是第一次走进该村,还在村里的农家乐吃过午饭。
桥棚村是个真正的千年古村,据《亮坑古廊桥修缮记》记载,桥棚范氏始祖自隋大业年间,避乱迁居天台亮坑即今桥棚,已一千四百来年。至今范氏仍旧是村里的大姓。
桥棚村明清时期属二十三都,解放前为祥和乡第六保。解放后为第6村,1950年为祥塘乡第6村,1956年并入雷峰乡,1961年为祥塘公社桥棚大队。1984年改村。
桥棚村曾名岙头村,村内有条溪坑(即亮坑),由里坑、头陀岙、方四岙、支长岭汇合组成。
回湍桥
《亮坑古廊桥修缮记》记载,亮坑桥始建于唐时期。南宋后,绍兴经亮坑至温州民间大道逐渐形成。乾隆辛亥年(1791年)改建廊桥(村委会前面的“桥棚村概况”记载廊桥始建于乾隆54年,即1789年,两者记载不一致;天台县志记载也是乾隆54年)。咸丰甲寅年(1854年)发生火灾,烧毁民房六十余家,因桥已毁,范晓园等当年重建廊桥。此后多次大修,最近一次于2011年由范姓村民捐资25万元按照古桥原貌大修。
因为这座桥上有棚,群众口中称桥棚。久而久之,村以桥名。
桥上还有文峰桥的古桥名,却无从得知文峰桥的名字来历。
桥棚村是个古桥大村。
绿情桥
从临海里安头自然村经过淡竹岭往桥棚村而来,一路上淡竹绿意盎然,穿越其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心旷神怡。一座淡竹茶亭遗址,见证了桥棚人的善良风俗。
过了古茶亭一路乡下,连续三座古桥串联起淡竹溪两岸的生活。
第一座绿情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原来叫六十山脚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桥头木牌介绍,该桥天台县志有记载,还有很多的故事传奇。这“绿情桥”大概率和爱情故事有关吧?下次应该找村民好好听听龙门陈。
天灵桥
第二座天灵桥是八字形平桥,取天台至临海之意谐音(天临桥),旁边的介绍说初建于民国时期的木梁石板平桥,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建。但经过仔细观察,该桥重建于1981年……
第三座回湍桥就有意思了,看起来是一座石平桥,支撑桥面石板的是几根大木头,木头肉眼可见已经有霉烂,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此桥初建于清代。因淡竹溪水在此处由向东滢回往西流淌,俗称倒溪水。此段溪流地势峡窄,水流湍急,涛声轰鸣而得名。
回湍桥
早几天写的一篇《乐安古道》,有网友在下面留言“当地农产品 桥棚板栗 乐安茶叶”。查了一下,那朋友诚不欺我—— 一路走来,整片的茶园,成山的板栗。过了回湍桥,还有一块“舅舅板栗园”,果然名不虚传。
1986版《天台县地名志》也记载,桥棚村163户636人,盛产板栗、茶叶、毛竹。这三样山珍,一路上均见证了几代的辉煌。
村里房子沿着亮坑两岸而建,呈狭长型。除了廊桥,溪的一侧房子,家家户户门前都搭建起了水泥平桥,那一座座小桥把整个村连接起了一个散而有序的整体,也把萧山区连接到了村外更广阔的的世界。
桥棚村是个安静的小山村,深秋沿着古道徐徐走进桥棚,等于走进了马致远的元曲——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202510262025103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