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当空,7月10日,我们随恩平市牛江镇委副书记周毅坤,探访了这座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牛江镇鹏昌村。这里,曾是七十年代末电影《山乡风云》中“桃园堡”的取景地。更巧的是,鹏昌村与著名老革命家、粤中纵队司令员、《山乡风云》作者吴有恒的家乡——沙湖镇上凯岗村仅几里之遥,且同属吴氏宗脉。如今,传说中焕然一新的村貌,正展现在我们眼前。
鹏昌村老村长向恩平市工商联领导递送感谢信
图/文 冯创志 吴健洪
从沙湖通往牛江的镇道转入鹏昌村,一条崭新的6米宽、300米长的水泥大道直通村民家门口。在新建的鹏昌村广场中央,我们意外见证了一幕温情:一位吴姓长者手持一封打印的感谢信,代表数十位署名并按下手印的村民,郑重地交到恩平市工商联一位郑姓领导手中,口中连声道谢。我们迅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瞬间。
缘起:雨夜访民情
村民们为何要联名感谢工商联?村党支部书记吴金祥为我们揭开了缘由。
故事始于今年春天的一次“夜访”。在恩平市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牛江镇干部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利用夜晚村民在家的时间,走村串户。一个傍晚,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赖坚锋与镇委副书记周毅坤冒雨来到鹏昌村。几位老人打着伞聚在屋檐下闲聊,干部们便上前与他们拉起了家常,倾听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诉求。感受到干部们的真诚,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了心声:鹏昌村历史悠久,布局规整,村民和睦,但一直缺少一条好路和一个像样的广场。
新建的广埸及铺路,令鹏昌村气象万千
吴金祥介绍说,鹏昌村依山傍水,牛江河从村边流过,土地肥沃,世代以种养为生,民风淳朴。村中人口高峰期曾达三百余人,目前常住人口约八九十人。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村民们生活富足,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车,乡下生活舒适惬意,“不比城里差”。然而,困扰大家的是出村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晴天扬尘”,出行十分不便。
新建的广埸及铺路,令鹏昌村气象万千
合力:齐心绘蓝图
村民的期盼,迅速被列入市工商联和牛江镇乡村振兴的议事日程。工商联首先决定出资数万元予以支持。这一行动点燃了村民的热情。一封封家书飞越重洋,一笔笔饱含乡情的捐款——总计30多万元——从海内外汇回鹏昌村。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在工商联、牛江镇委和村委会的协调下,村民们迅速达成共识。为了拓宽道路、建设广场,一些村民主动将自家的菜园地、竹园地、果园地以及灰屋草屋所占的地块腾出,无偿捐赠给村集体统一规划使用,使得规划地块得以连片整合。通往外界的主路由原来的2米拓宽至6米。建设期间,工商联和镇领导多次亲临现场,与村民共商解决困难。后来工程资金出现缺口,又有热心人士和企业伸出援手,解了燃眉之急。加上其他,村中筹资50多万元。
新颜:春风润心田
采访当日,尽管烈日炎炎,村民们仍热情地拉着工商联领导的手,反复表示:“我们子孙后代都会记得工商联和镇政府的功劳,感谢乡村振兴的春风!”满头白发的老村民小组长感慨地对笔者说:“民国时期,我们村出过省参议员、武举人,有钱有势的人不少,可始终没能改变村容村貌。是乡村振兴这股东风,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力量汇集到一处,村子才真正大变样了!”
在村干部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当年拍摄《山乡风云》“桃园堡”场景的老房子。虽然主体结构尚存,但岁月侵蚀下,已是风霜斑驳。这不禁让人想起1987年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返乡探访时留下的诗句:“恩重乡邦归赤子,平居里巷得明时。”今日鹏昌村的巨变,正是这“明时”最生动的写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