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传统的国际旅游版图上,德国杜塞尔多夫几乎是一个冷门的存在。它既非巴黎、罗马那样的文化之都,也不是柏林、法兰克福那样的政治经济中心。甚至在欧洲人心中,这座城市也常常被贴上“低调”“内敛”的标签——毕竟,它的名字在德语中意为“奔腾河流上的村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德国城市,近年来却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悄然走红。在小红书上,话题词#杜塞#杜塞尔多夫共有近7000万的浏览量和43万的讨论量,高于同属北威州隔壁的旅游城市科隆。话题词#杜塞美食的浏览量和讨论量,与德国第一大城市(人口为杜塞6倍)的柏林几乎持平。
一个在欧洲略显边缘的城市,为何在中国网友眼中成为“宝藏目的地”?是谁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形象?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试图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城市身份与媒介参与的时代之问。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Carwyn Morris在影片首映对谈中坦言,大部分英国人并不熟悉杜塞尔多夫,“如果你离开德国,大部分人不知道这座城市。”他最初知道杜塞尔多夫,是通过日本漫画,而真正了解它,却是通过小红书。历史学者陆大鹏补充道,杜塞尔多夫在历史上是“鲁尔区的写字台”,作为工业管理中心而存在,但二战后面临重建,直至近年才焕发新的色彩。
Carwyn教授提出“数据空白(datavoid)”的思考路径,解释为何杜塞尔多夫能在小红书出圈。他认为,像巴黎、柏林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早已拥有固化的城市身份,而杜塞尔多夫这类缺乏国际标签的城市,这样的“空白画布”,恰恰成为社交媒体内容填充的沃土。当数以万计的用户在小红书上分享这里的火锅店、奶茶店、剧本杀馆、脱口秀现场时,这座城市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成了一个被内容激活的生活场域。
纪录片镜头下的杜塞尔多夫,是网红城市,却鲜见网红,城市的面貌是由一个个普通小红书用户的故事编织而成的。从多特蒙德转战杜塞的餐饮创业者杨小麦,因小红书内容决定迁移生意;艺术史毕业生怪素,将小红书作为展台分享艺术内容,吸引越来越多人专程为艺术而来;杜塞脱口秀年轻人们以小红书为据点,建立起本地中文脱口秀社群,成为留学生与年轻华人的“精神堡垒”;在杜塞生活32年的老源,见证了小红书如何加速华人进入并扎根这座城市的过程。
实际上,杜塞尔多夫与中国的关系并非一夜之间建立。自2004年当地政府启动“中国走进杜塞”计划以来,这座城市已吸引了超过630家中国企业落户。然而,与伦敦、巴黎等拥有传统唐人街的城市不同,杜塞尔多夫的中国元素并非集中于一区一街,而是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市的日常肌理。中餐馆、奶茶店、剧本杀馆、麻将社……它们散落在街角巷尾,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当地华人所言:“这里没有Chinatown,却处处是中国的影子。”
这种去中心化的中国性,恰恰与小红书的传播逻辑不谋而合——不是自上而下的定义,而是由用户共创。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也是在参与拍摄的小红书用户的个人账号上“共创”发布。
在Carwyn看来,杜塞尔多夫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满足了在欧洲的中国人对“家”的渴望。“你可以开车过去,坐火车过去,它有点像中国的一个小区,能满足你想回中国但又不想真的回去的那种感觉。”更有趣的是,这样的影响是双向的。他进一步阐释,小红书不仅是海外华人的生存指南,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本地德国人的生活——当中餐馆因小红书推荐而生意火爆,当德国人开始光顾剧本杀店、购买中式餐具,当麻辣烫成为德国年轻人的新宠,这座城市的味觉与文化生态也在悄然重塑。“城市不属于宣传册、旅游局或地图坐标,它属于那些在这里生活、记录、表达的人。”这或许才是纪录片想要表达的观点。
陆大鹏则从历史维度观察到城市走红方式的变化:“以前的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慕尼黑的啤酒节、德累斯顿的建筑。但在网络时代,一个城市可以因为一个人、一条内容突然爆火。”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打卡、每一条笔记、每一次分享,都在参与一座城市的“命名仪式”。杜塞尔多夫的故事,不仅关乎中餐出海或华人流动,更是一个关于媒介、身份与城市更新的时代寓言。当我们在小红书上“使用”一座城市时,我们不仅在寻找攻略,更在参与一场关于城市定义的共创。
《寻找杜塞尔多夫》所寻找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身份,更在追问:当我们谈论一座城市时,我们究竟在谈论谁眼中的城市?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使用它、记录它、并因此改变它的人手中。在这个意义上,小红书不仅是一本城市使用手册,更是一本正在被无数人共同书写的城市日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