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敖包这个地方很特别,内蒙古、甘肃、宁夏三省区在这里交汇,终日映入眼帘的是雄浑的戈壁、草原、沙漠。站在这片土地上,眼观辽阔的风景,西北特有的粗犷和豪迈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武威工务段乌兰敖包维修工区,就坐落在这片特别的土地上。工区里多是二十多岁的青春面孔,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汇聚于此。一排平房,一块菜地,一群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园,延展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干武铁路,就是他们要守卫的疆土。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干涸”这个词紧密相连。风是干的,裹挟着沙粒,能吸走皮肤里的水汽;土地是干的,连最耐旱的梭梭树都熬成了灰绿色,像是蒙着一层永远掸不掉的灰土。

工区向南三十公里,有个小镇叫温都尔勒图。当地人说,这个名字在蒙古语里是“喷涌不息”的意思。它让人想起清冽的泉水,想起蓬勃的生机,想起在地表之下隐秘奔流的力量。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片土地与这群工务人的另一重维度。
“这里最辛苦的是‘两头’,夏天防洪和冬天整冻害。”工长赵东耀说,“腾格里地区比较干旱,缺乏天然河道引流,夏天就怕山里突然下来的洪水冲了路基,因此,得在防洪点昼夜值守;冬天特别冷,道床总是被冻得鼓起。整治冻害时,我们得一刻不停地在线路上去刨、去垫,手冻麻了就塞怀里捂一捂,再接着干。”
条件艰苦,地域偏远,在这里想家是难免的。二十二岁的新职工刘博刚从湖南怀化来到这儿,每当嗓子干涩、忍不住咳嗽的时候,就格外想念家乡湿润的空气。而同行的宋耀利今年二十一岁,来自花城广州,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忽然变成了戈壁滩的寂静与冷清,也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天差地别的乡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奇妙地共鸣起来,成了这群年轻人彼此理解、相互支撑的温暖纽带。

职工们都把工区看作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最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事就是包饺子。下了班,大家一起动手,和面的、拌馅的、擀皮的,其乐融融。也许饺子的形状千奇百怪,下到锅里还会煮破几个,但等到热腾腾的蒸汽冒起来的时候,家的烟火气与温馨就有了。
年轻人在电话里跟对象、父母说不出的委屈,工区里的老大哥们都懂。老师傅们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能就是吃饭时往你碗里多夹一筷子菜,或者在你发呆时坐下来跟你聊聊家长里短。那种安慰,是沉默不语,能意会的,像这里的土地,不声张,却厚实。
寒来暑往,职工们像是戈壁滩上顽强的梭梭树,不屈不挠地坚守着。表面上看,他们的青春年华,如同滴落在钢轨上的汗水,被这片土地悄无声息地蒸发,但你若细看,便会发现另一种真相。

——他们在巡检线路时,那严谨专注的神情;他们在抢险救灾时,那奋不顾身的拼劲;他们在看到列车安全通过时,心中那无声的欣慰;他们在深夜思念亲人时,眼里那闪烁的目光。这一切,都汇成一股暖流,在看似荒芜的表象之下,汹涌地奔腾着。
——土地干涸,风沙漫卷。但你看工区里这些职工,他们从远方来到这里,像草籽一样落下,把根深深地扎进戈壁中。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忍耐,他们彼此之间那份不善表达却实实在在的关照,不就是这土地上另一眼看不见的泉吗?

列车呼啸而过,旅客们凭窗眺望这片无垠的世界,也许他们不知道温都尔勒图的传说,更不会察觉那些“梭梭树”的坚守与付出,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旅途的平稳。那车轮与钢轨奏出的铿锵声,或许就是那口“喷涌不息之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的最动人、最永恒的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