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档案里的锦绣安逸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曾在地图上“查无此处”;它所在的城市,也低调得如同一位“扫地僧”。
这个曾经查不到的地方,却曾是邓稼先、王淦昌、于敏、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隐姓埋名,在“一穷二白”中创造出“两弹一星”伟业的地方——它的名字,叫“中国两弹城”。这座低调的城市,就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
生生不息为绵,山南水北为阳。如今,它终于不再低调。10月29日,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将在绵阳市梓潼县召开。
漫步这座城市,细读历史档案,才能真正读懂硬核城市形象背后深藏的“侠骨柔情”。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右五)、王淦昌(右六)、程开甲(右七)等在梓潼基地 四川省档案馆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绵阳市档案馆陈列的一份档案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落款是邓小平,1966年3月30日。
这份来自59年前的自主创新宣言,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历史。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因国际形势变化,从青海搬迁至四川绵阳梓潼的群山之中。从此,寂静的山谷迎来一批批建设者。他们建起千亩厂房、千米防空洞,也肩负起研制核武器、增强国防力量的使命。

1966年3月,邓小平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题词 绵阳市档案馆藏
这里有了一个名字——902基地。又因先后完成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及新一代核武器原理攻关等重大国防科研任务,它也被称为“两弹城”。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红砖灰瓦的平房、一床一桌的住所,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科学家带领数万名科研工作者在此隐姓埋名半生。他们,是为天下铸剑,为苍生藏锋,为家国亮剑。
在中国两弹城投入使用的23年间,这里不仅完成了核武器研制的重大突破,也孕育并践行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如今,中国两弹城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遗产;2019年,两弹城内7栋专家宿舍旧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众多游客在此漫步,通过沉浸式剧本、5D影院等新颖方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汲取迎难而上的力量。

中国两弹城 图据“梓潼旅游”微信公众号
绵阳的硬核“侠义”,从三线建设时期延续至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研制基地在绵阳;实现新中国军用二次雷达技术“零的突破”的地方,也在绵阳。长虹与九洲集团从起步就承载硬核科技基因,改革开放后分别成为“中国彩电大王”和数字电视设备龙头,如今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代表。它们的发展,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这份创新基因,配得上“科技城”的称呼。这份创新基因,无愧于“科技城”之名。2000年9月,绵阳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并且是至今为止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如今,这里汇聚了20家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5所高等院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三。已成功举办十三届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成为全球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绵阳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绵阳还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绵阳科技城新区创新中心 摄影/C视觉 郭超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绵阳正以“两弹一星”精神攻坚“卡脖子”难题,“绵阳造”不断为“大国重器”贡献新力量。而在“川超”赛场上,机器狼与哪吒人偶,正诉说着这座科技之城的别样浪漫。
侠骨柔情,绵阳的硬核浪漫,早在千年之前便已埋下伏笔。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里,是诗仙李白的故乡,诗中所描绘的凌云高楼,便坐落于绵阳。登临越王楼,凭栏远眺涪江奔流、群山起伏,那一刻,你仿佛也成为那个挑灯夜读、晨起舞剑的少年。
而在绵阳,所遇不止李白。窦圌山的奇峰异石刺破云霭,仙海水利风景区的碧波揉碎天光,佛爷洞内藏着喀斯特奇幻秘境,王朗自然保护区静守着一方未被惊扰的净土,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则是生灵安逸的栖息之地……每一眼,都是惊鸿。

王朗自然保护区秋景 摄影/C视觉 郭超英
从“大江茫茫去不还”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我们!”,冥冥之中,锦绣绵阳,正以千年时光,回答着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叩问。
天府新视界&四川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本期话题
说起绵阳,你最先想到啥?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刘志杰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