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苏州平江路总是游人如织,水巷摇橹声与商铺喧嚣交织,早已成为江南风情的经典注脚。如今在常熟,也有一条老街正悄然复刻这般盛景。今年国庆,676米长的通江路焕新开街,它沿袭了河街相邻、粉墙黛瓦的经典肌理,其神韵景致恍若苏州平江路,在社交媒体上火速“出圈”,被网友们戏称为“常熟版平江路”。秋日午后,来通江路上走一走,斑驳的老墙在阳光下泛着暖意,琴川河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黛瓦与来往年轻人的身影。街角飘来的咖啡香气,仿佛让时光都慢了下来。
千年水脉,养一条老街
通江路的历史,深深植根于常熟这座千年古城的沃土。常熟拥有1700多年建城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86年成为江苏省首个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县级市。时间长河在这里缓缓流淌,留下了176处文保单位、108处历史建筑,保留着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南门坛上4个历史文化街区。
其中的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是首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如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延续至今的街巷格局、古桥古井,粉墙黛瓦的民居、院落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该街区为“一河二街三区”的框架结构,通江路便是这“二街”之一。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提及常熟,人们总能想起明代诗人沈玄所写的这句诗。前七个字,道尽了琴川河与通江路的地理文脉。
作为常熟的灵魂水系,琴川河自唐武德七年(624年)开凿至今,历经千载岁月,始终奔涌着滋养古城的汩汩清流。相传,曾经有七条源自虞山东麓石梅涧的溪水常年流淌于此,潺潺流水就像一张七弦古琴不停弹奏,因此,琴川河便以“七弦古琴”而名。
通江路依琴川河而建,旧称“下塘街”,位于城区古城北部,属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它南起引线街,向北经乌衣弄、辛峰巷、六弦河、七弦河至环城北路,如同一条蜿蜒的脉络,连接着常熟的过去与现在。
历史上,常熟曾分设常熟、昭文两县同城分治,琴川河正是两县边界,河东属昭文,河西属常熟。如今漫步通江路,你会与一幅绘于白墙上的《常昭同城图》不期而遇,这幅地图清晰标注着“西常熟境,东昭文境”,生动展现了常熟“滨江控海”的历史格局。
好底子换新装,一步一景常逛常新
“国庆这里一开街,我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尤其假期那几天,每天要比往常多三四十个游客进店光顾。”周秀萍经营着一家小花店,已经在通江路待了快30年,见证了这里的岁月变迁。她回忆说,以前这里来来往往的只有周边居住的老人们,没想到升级改造一番能成网红打卡地。“好多人说,走进这里,好像来到了苏州平江路。”
周秀萍所说的升级改造,源于2023年5月。当时,为解决文化底蕴彰显不够、立面风貌特色不足、基础设施管理滞后等问题,常熟开展了“虞美街巷”专项行动,以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通江路段为试点,将街巷空间、生活场景、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等融为一体,推进古城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古城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6月,虞山街道又启动特色街巷改造项目,通江路成为首批改造街巷之一。“经过4个月的筹备,10月1日通江路正式开街,和方塔园串联,旨在打造具有宋朝文化韵味的历史街巷。”虞山街道城中商业公司总经理顾雪怡介绍。
漫步今日的通江路,一步一景皆是故事。辛峰巷的燕园是常熟古典园林中格局最完整的私家园林,其“燕谷黄石假山”堪称江南园林假山之最。与之相邻的中共常熟党史馆,也是常熟籍革命家李强的故居,里面记载着他的传奇人生。六弦河、七弦河隐匿在通江路周边,像等待发掘的宝藏。常熟文庙更是独具特色,把言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祭祀对象单独设祠,自成轴线。
与此同时,借鉴平江路、十全街的成功经验,通江路将区域优质资源串点成线,以江南为底色,以更包容的姿态迎接古韵与新潮的碰撞。沿街的特色店铺纷纷上新,主打药膳奶茶将草本智慧融入现代茶饮,养生又新潮;临河的精品西餐厅让中式意境与西式料理碰撞火花……多面艺术打卡墙陆续上线,复古高级的配色与字体,分分钟带你出片。接下来,还将有更多餐饮、旅拍等新业态入驻,让这条676米的老街“常逛常新”。
古城遇见咖啡香,邂逅“常熟版平江路”
采访中,记者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搜索了“常熟版平江路”,发现相关话题讨论度近百万。有网友分享道:“小时候长大的地方火了,斑驳的是通江路的老墙,沸腾的是老街的新生。老街还是那条老街,只是当年追纸飞机的孩子,如今坐在窗前用咖啡的温度丈量成长。”还有网友点赞说,常熟“底子好”,稍微“一打扮”就让人眼前一亮。
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地名,就是在读这座城市的文化。通江路的焕新成功,在于它不仅提升了颜值,更深耕文化内涵。它让游客抬手就能框住“一步一景”的江南,随便一站都是“美学大片”,但同时,它也保持了生活的温度,居民们依然在此安居,店主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之田咖啡店的老板娘赵琼瑛便是其中之一。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午后约上三五好友沿河而坐,喝杯咖啡,惬意得很。”赵琼瑛是土生土长的常熟人,从事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当她惊喜地得知家门口也将有一条像苏州平江路这样的好去处,便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所蕴含的消费潜力,当即选择在通江路开咖啡店作为副业,仅试营业2天,就“抢”在这个假期正式开张。“假期里,店里每天能有七八百人的客流量。”说话间,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借着假期的热度先把店开起来,然后根据顾客反馈再进一步做规划,细水长流,一定会越来越好。”赵琼瑛的话道出了许多创业者的心声。常熟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也正是这样一条在探索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的道路。
当夜幕低垂,天地笼入墨色,通江路上的灯次第亮起,琴川河水继续它千年的流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这条676米的老街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如何与时间对话,如何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读城”最动人之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文/摄
(部分图片由虞山街道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