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北大门六合,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一座现代与历史交融的文化殿堂——六合博物馆,正以其沉稳而包容的姿态,向每一位来访者娓娓道来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昨天,一座“网红气质”满满的博物馆——坐落于六合区王桥路157号的六合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试运行。这座综合性博物馆不单是文物的储藏所,也是一座活态的历史剧场、一个地域文化的“灵魂容器”,以其“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的多元功能,生动诠释着“六合”之名的深厚内涵:天地四方,和谐共生。
棠邑千秋:历史长河的时空交响
六合博物馆以其1.8万平方米的体量,在六合新城文化集中区,与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一起,形成城市肌理中一片文化底蕴的场域。这里不仅是珍贵文物的安全港湾,配备了符合现代标准的文物库房,确保历史遗存得以妥善守护;而且通过精心规划的展览流线、齐全的功能室,如临时展厅、多功能厅、文创休闲区等,实现了从学术研究到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
步入一楼1号展厅“棠邑千秋 天下六合——六合历史文化展”,观众便仿佛踏入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六合历史源远流长,这一核心常设展览以时间为轴,以实物为证,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珍贵文物,系统梳理了六合从古至今的风云变幻。
六合博物馆副馆长陈宜介绍,六合,古称棠邑,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即见诸史籍,是目前南京市域内有文献记载的最早行政建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棠邑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为褒奖陈婴功绩而设立的棠邑侯国,为南京地区首个侯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改棠邑为堂邑;隋开皇年间,因境内定山六峰环合,更名六合,沿用至今。六(读lù)合、棠邑(堂邑)这两个名字都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战国“越王旨翳剑”(仿制品)
位于展厅“C位”的是六合近年来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战国“越王旨翳剑”。陈宜介绍道:“该文物出土于六合姚庄的战国墓葬,规模不大,但随葬品种类丰富,造型精美,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旨翳就是勾践的玄孙。这把剑出土时碎成了几块,但剑柄和剑身下部是完整的,剑首上的错金鸟虫篆铭文也清晰可见,专家释读出剑首铭文中八字为‘越王旨翳自作用剑’。”
陈宜透露,除“越王旨翳剑”外,馆中格外珍贵的还有六合出土的汉代漆器,如贵族宴饮时盛放酒水的耳杯、贵族女性梳妆所用的漆奁盒、类似宴饮小桌子的漆案等。“举案齐眉”的典故,也体现了漆案在古代家庭礼仪中的作用。
每一个展品都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串联起六合千年文脉的坐标点。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天下六合”的历史地理图景,不仅展示了地域的演变,也深刻揭示了六合在中华文明大格局中的独特位置与贡献,让观众在历史的纵深中理解“六合”何以成为今日之六合。
展厅内六合的古建筑巨型沙盘和屏幕也格外引人注目,六合城墙、六合文庙、万寿宫等,在视频中一一亮相。文庙是南京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古代,读书人就在这里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六合的“文化根儿”,就深深地扎在了这里。高处的专诸巷、县府街、小北门等地名,也都是六合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老地名。“我们也把真实的小北门牌匾陈列在那里,‘小北门’三个字已然有些模糊,古城门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却历久弥新。”
从远古时代人类在滁河河畔留下的生活印记,到商周秦汉时期的“高光时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北第一道屏障”,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江北巨镇”,再到明清时期烟火繁盛的快速发展……如同一幅徐徐打开的历史长卷,六合的古今变迁在参观者眼前生动地铺展开来。
茉莉画乡:地域风物的诗意浓缩
六合博物馆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将学习、思考、互动、休憩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漫步中完成一场与历史、与艺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这种空间上的“合”,正是六合博物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机构的核心特质,让文化体验变得可触、可感、可亲近。
走出一楼,是一部直通三楼的电扶梯。三楼的“茉莉画乡 食全石美——六合四乡文化展”则进一步聚焦今日六合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名片。陈宜介绍,该展览浓缩四大类非遗,让游客在“民歌之乡”的婉转、“观赏石之乡”的璀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鲜活、“美食文化之乡”的醇厚中,感受六合独有的乡土风情与人文魅力。
“茉莉画乡”展示了六合与茉莉花的深厚情缘,“茉莉”对应着六合动听的文化符号——世界名曲《茉莉花》。2010年,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六合“江苏民歌之乡”称号,并颁发了奖牌。
说到《茉莉花》的成名,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茉莉花》之父”何仿。陈宜介绍,当年,居住在金牛山下的何仿去拜访一位民间艺人,在茅草屋里,艺人唱了一首《鲜花调》,这一唱,就把《茉莉花》的种子种在了何仿心里。1957年,总政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演出。时任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在安排江苏民歌节目时,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把《鲜花调》原来唱词里的“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统一改成“茉莉花”,“奴”改成了“我”,还调整了曲调,让它更明快。前线歌舞团的四位姑娘首唱后,这首《茉莉花》一下子火遍全国,就连周恩来总理都很欣赏。从此,《茉莉花》的美妙旋律在国际上多次被奏响,逐渐成为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歌曲。
而“食全石美”则巧妙地将六合的美食文化与瑰丽的雨花石奇观相结合:一方面,展示了六合蟹黄汤包、活珠子、猪头肉等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诠释“食全”之精妙;另一方面,“苏超金足”“七彩梦幻”“豚宝”“大闸蟹”等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雨花石,让人品味“石美”之天成,探讨其作为自然瑰宝与观赏文化的价值。这个展厅如同一首描绘六合风土人情的散文诗,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维度,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六合风情画卷,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䣘风万象:非遗活态的生命律动
如果说历史展陈述的是过往的“静观”,那么“䣘风万象 技艺六合——六合非遗老街”则营造了一种“动感”的沉浸式体验。从三楼一段仿古老城墙步入二楼,就能看到六合的“非遗老街”。老街的原型,取自六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清代老街——县府街,这里汇聚了六合最精华的文化传承。博物馆把老街直接“搬”进馆内,匠心独运地复原或营造了传统街市的氛围,将六合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展示。在这里,游客可欣赏民间艺人巧手制作雨花石雕、剪纸、旗袍、盘扣,聆听韵味独特的地方戏曲或传统说唱,感受传统节庆习俗的浓厚氛围。
坐在仿建的六合老店“大华饭店”旁,喝着平山雨花茶,聆听品味戏台上的南京白局等曲艺表演……“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展柜后冰冷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可观看、可聆听、可互动,甚至可品尝的鲜活文化实践。”陈宜介绍,“䣘风万象”旨在展现六合民间技艺的百花齐放与万象更新,它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条老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的语境中继续“呼吸”、生长。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坊’,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这里给大家展示非遗技艺,让大家在参观游览老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非遗项目和技艺,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这也是展示我国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陈宜说。
六合博物馆还在一楼设置了临时展厅,为国内外优秀文化交流、当代艺术展示提供动态平台,保持博物馆内容的新鲜度与吸引力。昨天的临展首展是“金辉玉蕴——南京地区出土宋明金银玉器展”。陈宜说,六合博物馆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展览功能。如多功能厅承载着学术讲座、社教活动、影视放映等功能,是知识传播与思想碰撞的场所。又如文创休闲区通过开发具有六合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将文化消费融入休闲生活,延伸了博物馆的体验链条。
六合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六合博物馆将秉承其“合”的理念——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保护与创新的结合,学术与普及的兼合,静观与体验的配合,努力把一座地域性博物馆打造成为南京又一充满活力的“文化客厅”。其丰富的藏品、精彩的展览、多元的活动,有望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黄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