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从历史课本的插图中“破壁而出”,学生亲手触摸纹饰感受古蜀工匠的巧思;当都江堰的岷江水流过研学手册的示意图,孩子在鱼嘴分水堤前理解“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研学旅行,正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年教育理念,在四川这片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厚度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作为全国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省份,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8300万人口构成的庞大市场基数中,1208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客群;从金沙遗址到稻城亚丁,从绵阳科技城到泸定桥纪念馆,多元资源为“行走的课堂”提供了天然素材。
随着《四川省研学旅游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研学旅行不仅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更被赋予冲刺“百亿级产业规模”的使命,开启了教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征程。
一、现状与问题:机遇显现,瓶颈待破
1.1 发展现状:资源初启,实践有亮点
近年来,四川研学旅行已从“零散探索”迈向“规模化起步”,在资源供给、实践模式、特色案例上均呈现积极态势。
- 资源供给:试点先行,类型多元
截至2025年,全省已确定55家省级研学基地(营地)试点单位,覆盖红色教育(如泸定桥景区)、文博非遗(如成都博物馆)、自然生态(如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探索(如绵阳科学城)四大核心类型。其中,海诺尔成都环保科普基地开发的《万物皆在循环中》课程,通过“垃圾焚烧模拟实验+环保创意手工”,将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转化为互动体验,年均服务学生超2万人次。
- 实践模式:多元参与,校地联动
目前已形成“学校自主组织+专业机构承接+文旅企业配套”的合作模式。以成都市为例,超60%的小学将研学纳入综合实践课程,高年级学生年均参与1-2次研学活动的比例达75%,远超低年级的30%。汶川则探索“跨区域联动”模式,2025年组织1101名师生开展“走出阿坝看世界”研学,串联成都、绵阳等地的科技场馆与红色景点,实现“本土教育+外部视野”的双重赋能。
- 特色案例:扎根本土,凸显巴蜀味
天府七中打造“25000公里研学长征”,学生循着李白诗句探访江油青莲故居,在两弹城聆听“两弹一星”故事,让语文、历史课堂延伸至巴蜀大地;大竹县第一小学聚焦“三线建设”文化,组织学生在7306所旧址拼装北斗卫星模型,将“家国情怀”与“科技启蒙”融入实践。
1.2 突出问题:质量不均,发展有短板
尽管基础扎实,但四川研学旅行仍面临多重瓶颈,制约着向“高质量、规模化”迈进。四川省研学旅行促进会专家李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研学市场的核心矛盾,是‘教育本质’与‘商业运作’的失衡——许多活动看似热闹,却没实现‘课本知识点’与‘现场体验点’的精准对接,最终沦为‘观光打卡’。”
- 教育价值弱化:重“游”轻“学”普遍
部分旅行社为控制成本,将研学简化为“景点串联+拍照留念”,缺乏专业课程设计。例如某机构推出的“三星堆一日游”,仅安排1小时参观、2小时购物,学生未参与“青铜铸造体验”等核心活动,无法理解“古蜀文明”的课本知识点。
- 资源整合不足:“单兵作战”难成势
55家试点基地中,约40%未与周边资源形成联动,如川西某自然保护区仅提供“徒步观景”服务,未与附近的藏族非遗工坊合作开发“生态+文化”融合课程,产业链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 区域发展不均:城乡差距明显
城市学校依托资金、资源优势,研学参与率达70%以上;而偏远乡村小学受限于经费(人均研学费用约300-500元)、交通,参与率不足20%,且多以“本地农耕体验”为主,缺乏高质量课程。
- 监管服务待完善:安全与专业度存隐患
研学导师资质参差不齐,部分机构仅培训1-2天就上岗;安全预案流于形式,2024年某研学活动因未预判山区天气,导致学生被困2小时,暴露出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二、三年规划: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三年行动方案》为2025-2027年四川研学旅行划定了“时间表”与“路线图”,以“量化指标”锚定百亿级产业目标。
2.1 核心目标:六大维度破局,剑指百亿规模
到2027年底,四川研学旅行将实现“六个一批”的关键突破:
- 培育5家链主企业(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20家骨干企业(聚焦课程开发或基地运营);
- 打造150个高品质基地(营地) ,实现“市州有特色、县域有亮点”;
- 建设十大研学目的地(如“古蜀文明研学目的地”“川西生态研学目的地”);
- 串联百条精品线路,覆盖“文化、科技、红色、生态”四大主题;
- 研发千门优质课程,形成“小学轻体验、中学深探究、大学产学研”的分层体系;
- 培育万名专业指导师,建立“培训+认证+考核”的职业体系;
- 最终实现千万人次参与,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
2.2 推进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规划明确“政府统筹、企业主体、学校参与、社会协同”的原则:
- 政府层面:出台地方标准(如《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设立专项基金,对优质基地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 市场层面:通过“链长+链主”机制,推动企业整合资源,例如支持宜宾科教集团等本土企业,打造“基地运营+课程开发+交通住宿”一体化服务;
- 学校层面:将研学纳入教学计划,要求中小学每学年研学时间不少于3天,确保客源稳定。
三、主要内容:多维发力,夯实产业根基
为实现三年目标,四川将从“资源、课程、主体、监管”四大维度发力,破解当前短板。
3.1 资源整合:构建“全域研学矩阵”
以“一核四区”为空间布局,打破资源壁垒:
- 一核:以成都为核心,整合三星堆、金沙遗址、四川科技馆等资源,打造“古蜀文明+科技创新”研学枢纽;
- 四区:川南(联动宜宾大学城、泸州油纸伞非遗基地)、川西(依托甘孜非遗、阿坝大熊猫基地)、川东北(激活南充丝绸文化、广元剑门蜀道)、攀西(聚焦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形成“主题差异化、区域互补化”的格局。
同时,联动“冬游四川”消费季,在西岭雪山、峨眉山开发“冰雪运动+研学”套餐,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推出“夜游研学”(夜宿博物馆、恐龙化石修复体验),拓展“四季研学”场景。
3.2 课程创新:锚定“教育本质”
李耀中强调:“优质研学的核心是‘课程’,必须让学生带着课本问题去旅行,带着实践答案回课堂。”规划围绕“精准对接课本”推进课程创新:
- 小学段:开发“非遗手作+自然观察”课程,如战旗村的“活字印刷+稻田插秧”;
- 中学段:推行“项目式学习”,如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建模”(对接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三星堆的“考古报告撰写”(对接高中历史“古蜀文明”章节);
- 大学段:联合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开发“机器人编程”“生命安全科普”等产学研课程。
此外,建立“省级课程资源库”,鼓励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如成都金沙小学将“川剧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设计“川剧脸谱绘制+唱段学唱”研学课。
3.3 主体培育:壮大产业“主力军”
- 企业培育:从235家文旅重点企业中筛选“链主候选人”,通过“以奖代补”激励其拓展业务,例如支持世纪明德等机构推出“标准化研学产品”(如“川菜博物馆亲子半日营”),降低学校组织成本;
- 人才培养:将研学导师纳入“天府工匠”培育计划,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开展“理论+实践”培训,初级导师侧重安全管理,高级导师需掌握课程设计能力,考取“研学指导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可上岗。
3.4 监管服务:筑牢“安全底线”
- 建立“智慧研学平台”,实现“行程报备、安全监测、质量评估”全程可视化,例如学校组织研学需提前7天在平台填报路线、导师资质、应急预案;
- 推行“双保险”制度:要求所有活动购买“意外险+责任险”,单次事故保额不低于500万元;
- 设立“黑名单”机制,对服务差、安全事故频发的机构,取消其承接资格。
四、未来发展前景:百亿目标可期,教育文旅双赢
四川研学旅行具备实现百亿目标的“三大底气”:
- 市场底气:1208万中小学生是稳定客源,若年均参与1次、人均消费500元,仅校内市场规模就达60亿元,叠加亲子研学、成人研学(如银发研学),百亿规模并非遥不可及;
- 资源底气:古蜀文明、川西生态等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三星堆研学可吸引全国游客,2025年五一期间,三星堆研学基地接待省外学生占比达35%;
- 政策底气:《三年行动方案》的“清单制+责任制”确保落地,截至2025年三季度,已有30个高品质基地开工建设,10家骨干企业完成培育。
李耀中对前景充满信心:“四川研学的未来,在于坚守‘知行合一’的初心——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都江堰理解‘因势利导’,在两弹城感悟‘家国情怀’,研学就不仅是产业,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产业链完善,研学旅行将带动住宿、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发展,预计到2027年,将直接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文旅强省建设的“新增长极”。

五、结尾
从三星堆的青铜回响到都江堰的江水长流,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到草原上的生态课堂,四川研学旅行正以“连接书本与现实”的独特魅力,书写着“教育+文旅”的新篇章。《三年行动方案》的蓝图已绘就,资源整合破解“单兵作战”,课程创新回归“教育本质”,主体培育壮大“产业力量”——当这些举措落地生根,百亿级产业规模将不再是数字,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动实践。
未来的四川,不仅会成为全国研学旅行的“标杆省份”,更会让每一次研学之旅,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宝贵一课”,让巴蜀大地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真正走进心里、融入成长。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研学旅游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Z]. 2025.
[2]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55家研学基地入选省级试点单位[EB/OL]. 2025-06-26.
[3] 中国旅游新闻网. 全域协同聚势赋能 “行读四川”有益有趣[EB/OL]. 2025-04-11.
[4] 川教融媒. 汶川县师生“走出阿坝看世界”研学活动纪实[EB/OL]. 2025-08-27.
[5]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四川红色研学旅行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 2025(3).
[6] 原创力文档. 成都市部分小学四川特色研学旅行活动的现状问题与突破路径研究[EB/OL]. 2025-03-23.
[7] 皮书数据库. 四川农文旅研学发展特点与建议[EB/OL]. 2024-12-23.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书面许可,并注明出处。对侵权行为,作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5 版权所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