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格勒河蜿蜒流淌,与草原上的蒙古包相映成趣。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摄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那达慕现场,人们载歌载舞。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一
我第一次认识草原,是在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里,明朗又欢快的基调让我印象极深。
多年来,我一直想去祖国的北疆,一睹大草原的风采。去年,已是两鬓斑白的我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原。
早饭后,旅游大巴驶进大草原。太阳从山丘的背后爬了上来,天空湛蓝明亮,空气好似水洗过一般清新。大地上,像是谁倾倒了绿色的油质颜料桶,任由画师涂遍沟沟坎坎、平地山丘,一直到天尽头。牧场绵延的围栏内,大群牛、羊、马啃食着青草,悠闲地甩着尾巴。这景象很是有趣,就像是画师在绿色画卷上,即兴勾勒出的花儿,引得清风频频光顾。
此刻,我才深深体会到老舍先生当年的愉悦心情。车子在近些年新修的公路上行驶,草原宁静而祥和,司机也不忍鸣笛惊扰。也许当年老舍先生一行就是在这里遇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的迎接队伍。然而,迎接我们的却是几位“不速之客”。
疾驰的大巴车停了下来。
“‘草原警察’来喽!”导游笑着说,让我们更加疑惑。不一会儿我们发现,车子前方,几头花斑乳牛正漫不经心地横穿水泥公路,车里霎时间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引得乳牛“驻足观望”。
随着草原畜牧量的增长,牛羊等牲畜横穿公路变得稀松平常。近些年,在行驶于草原公路上的客货司机心中,逐渐有了一条新的“交通规则”:遇到牲畜横穿马路,不应按响喇叭,而是缓缓停下车子,目送它们慢慢通过。
二
上午10点半左右,大巴车在陈巴尔虎旗的一个小山丘脚下停了下来。公路两侧,早已停满大大小小的旅游巴士和轿车,都是为了一览莫尔格勒河的风光。
我们争先恐后地爬上山丘,相机、手机的咔嚓声顿时响成一片。
眼前的景象令我惊叹:山丘另一侧脚下,辽阔的大草原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带子”缓缓舞动,那便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河的两岸水草丰美、青翠欲滴,大片缓缓移动着的洁白羊群、花白牛群、黑红马群,似与河水一同在草原上流淌。真是一河清水、一片碧草、一群牛羊、一种诗意啊!
能看到这般诗情画意的美景,并非易事。
“曾经,景区里一度出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不良现象,莫尔格勒河因此蒙尘失彩。近年来,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河长制,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才让莫尔格勒河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导游动情地介绍道。
当年老舍先生一行访问的牧业公社,如今已成为历史,但蒙古包迎来更多五湖四海的客人。在新巴尔虎左旗哈萨尔游牧部落景区,连片的蒙古包里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空气中也散发着诱人的奶茶香味。
一位大嫂笑嘻嘻地将我们迎进她家的蒙古包。她一边倒着热气腾腾的奶茶,一边唠起家常。她将那达慕比作草原上的“情人节”,讲述当年那个“情人节”,她是如何“抢”到心爱的巴特尔。那得意、甜蜜、羞涩又略带狡黠的笑,让大家倍感温馨与愉快。但当她讲起昔日草原女儿心中的哀痛,又让我们为之神伤。
过去,由于过度放牧,草原严重退化。牧民们为追逐水草,行踪飘忽不定。草原女儿一旦出嫁,便很难再见到娘家的亲人,这成为她们心中永远的痛。
“真是感谢党和国家在我们大草原上实施的好政策!”大嫂发自肺腑的感激,指的是这里实施的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们承包退化的草场种草,禁牧、休牧、轮牧,守护草畜平衡,使草原生态得以修复。祖祖辈辈四处游牧的人们定居下来,过上了新生活。
草原美了,游客多了,牧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大嫂在城里买了楼房,孩子进城上学。她冬季进城陪读,春回草原时才回到蒙古包,接待天南海北的游客。她家的巴特尔,专心打理承包的退化牧场,禁牧种草。自家种植和收储的牧草,除了供养围牧的数百头牛羊,还足够自家圈养的牲畜越冬。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草原上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三
傍晚,落日浑圆,余晖如手掌般抚遍一望无际的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车窗外不时闪过牧民们暮归的身影。他们身披晚霞,轻扬鞭儿,哼着小曲,悠闲地驱赶着马、牛、羊群,与彩霞、晚风并肩而行。眼前的景象太过迷人,以致大巴车都显得“迈不动脚步”,不舍地驶离。
我忙按下手机的录像按钮,隔窗记录这迷人的夕照牧归图……
光线渐渐暗下来,大巴车也明显提速,车窗外不时闪过一团团影子,分不清是马、是牛还是羊。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牧民们过好日子的希望,是这美丽草原带来的喜悦、幸福与期盼。
汝 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