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态中国】
国庆假期,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正是出门走走的好时候。
与同村的两位同学,早早就约好要一起出去转转。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是他忙,就是我忙,拖来拖去,一晃两个多月就过去了。
10月2号下午,我突然接到同学苏利民的电话。他问我:“明天有空吗?”巧啦,我正好没事。于是,他又马上联系了另一位同学苏军颜,没想到他也一口答应了。
就这样,几个月前应允的邀约,终于在这一刻落实下来,像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满心期待着明天的出行。
第二天,简单收拾了点随身物品,苏军颜开着他新买的爱车,先到浏阳市区,再换乘苏利民的越野车,驶向我们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株树桥水库。
一路上,湘东地区的秀丽风光让人心情舒畅。我们说说笑笑,舟车劳顿仿佛也随风飘散。车在山中穿行,人如置身仙境,目光所及皆是美景,真叫人心旷神怡。
浏阳这地方,山水得天独厚。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水系在此交汇,145座水库星罗棋布,不仅养育了祖祖辈辈,也绘就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株树桥水库,就像是被群山捧在掌心的一块翡翠。蜿蜒三十多公里的水面,气势恢宏,无论站在大坝上远眺,还是从空中俯瞰,或是乘快艇畅游,都能感受到一种超乎想象的视觉震撼。
这座大坝高78米,坝顶长245米,巍然屹立,将来自罗霄山脉北麓的清澈溪流尽数收纳。它拦蓄出一万六千多亩的“高峡平湖”,乘船游览,只见山连着山,水依着山,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这里一汪深潭,那里一湾浅泊,没有惊涛骇浪,只有如炊烟般袅袅升起的连绵波纹。这山、这水、这景,层层叠叠,宛如罗汉盘坐于万千境界之巅,秀美不可方物。
苏利民同学自1989年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株树桥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发电值班员做起,一步一步到如今的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几十年如一日,他从朝气蓬勃的青年,走到了如今两鬓斑白的花甲之年。喜悦与艰难都刻进了他的皱纹里。这一路,有收获,也有付出;有失落,也有成就;有苦涩,也有欣慰。人生,就像这水库的水路,弯弯绕绕,却也碧波荡漾。晴空万里时,山水尽收眼底;阴雾笼罩时,一切仿佛消失不见,内心那一方天地,也无处安放。
本世纪初,株树桥水库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湘江水源告急,省会急需开辟第二水源。经过多方论证,株树桥水库凭借其2.78亿立方米的丰沛库容、优质的泉水水质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被选中。历经五年的紧张建设,2010年8月29日,水库正式向长沙供水。就像一位姑娘,经过订婚,终于华丽地嫁入了“婆家”。如今,每天有60万吨山泉水,经过98公里的“高速旅程”,源源不断地流入千家万户,滋养着数百万长沙市民。
和苏利民聊天,能深深感受到他对这片山水的热爱与执着。从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后,他就扎根在浏阳市株树桥水库管理局,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2005年6月,他调到长沙引水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一直工作至今。他用所学知识回报这方山水、回报株树桥、回报母校。
株树桥水库又叫“浏阳湖”,位于浏阳市东部,1986年10月开始修建,1990年11月下闸蓄水,正常蓄水位是165米,集雨面积达564平方公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水库离浏阳城区30公里,是国家大Ⅱ型水库,也是长沙地区最大的人工湖。这里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2011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在国家“3060”双碳目标号召下,苏利民带领团队,想出了一个利用输水“余压”发电的金点子。这样做,既解决了附近居民的投诉,又保护了环境,还能发电创造经济效益。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长沙水业集团的大力支持。
2020年10月,他开始四处寻找和研发管道发电技术,前后联系了多家水轮发电机厂家和设计院。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制造了一台DN150管道式永磁发电机,可惜这次尝试没有成功……
失败并没有让苏利民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坚定。2021年4月,他终于找到了基本符合工程要求的全贯流湿式水轮发电机技术。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和现场试验,他与厂家共同拿出了一份详细的项目可行性方案,并顺利地通过了专家评审。同年6月17日,水业集团党委决定启动输水管道余压发电项目,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攻坚战打响了。
攻坚克难,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应用这项技术,必须闯过“水质”、“水锤”和“水量变化”三大难关。经过反复测算、多次讨论,并与厂家联合攻关,他们最终确定了在最不利工况下也能确保输水安全的方案。
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苏利民主动扛起责任。经过一轮又一轮试验,余压发电项目的设计方案终于敲定。在电站建设期间,他长期驻守工地,抓进度、保质量,全程紧盯施工。可以说,在电站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历经11个月的努力与拼搏,苏利民团队将一个无征地、无移民、无大坝、无厂房、无变电站、无输电线路的“六无”电站,建成了一个精密、专业、高效运转的现代化电站。余压发电项目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也是《管道一体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规范》的起草单位之一。
只有勇于攀登、敢于思考、勤于学习,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越不了的高山,也没有征服不了的河流。与水同行,是苏民利一生的追求与向往。
作者简介:吴桂元,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协会员。
本文来自【生态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