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栋别墅悬于丹霞峭壁,推窗即见云海翻涌,霜降时节,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放下云居民宿的景观房,站在窗边远眺,震撼的自然风光让人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
“晨起薄雾漫过青崖,夜晚星辰触手可及,枕山风入梦,恍若置身云端仙境。”来自上海的游客肖楠楠躺在泳池边的靠椅上,看归巢倦鸟掠过天际:“这才是现代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放下云居民宿。
“以前这里几乎无人问津,我们以‘放下’为主题,在青山间建设了15间客房,游客推窗即可将群山景致尽收眼底,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放下云居民宿负责人杨歆介绍,民宿如今有许多回头客,节假日一房难求。
“从7月份开始,这里就陆续满房了,有的客人直接订了5间房,要住3天。”杨歆说,针对不同客人的需求,民宿为游客创建了“一对多”的管家服务群,群里1名客人对应约10名工作人员,能及时响应游客的需求和帮助请求。
放下云居的蝶变,是铜仁市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铜仁市把民宿产业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切入点,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持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品牌,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乡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梵净山下的太平镇,到依偎锦江河的铜仁古城,都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昔日的空心村,因一方民宿而重焕生机;沉睡的资源,在精心编织下,正成为乡村振兴坚实的底气。
铜仁民宿产业的崛起,源于政府精准的顶层设计。依托梵净山旅游品牌,铜仁坚持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引进区域或全国性民宿知名品牌企业,布局了川上语、梵尘七舍、行驿揽月台、歇山静舍、梵净山居等一批生态旅居主题民宿。

梵净山下云舍村民宿集群。
“心安,旅居新选择。”杨洪霞是辽宁大连人,在她的努力下,一家名为迎晓山居的民宿落户梵净山。“迎晓就是迎着东方破晓,向着光明。梵净山空气负氧离子多,这里的温度湿度非常适合旅居康养,适合慢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民宿是乡村文化的最佳载体。铜仁在民宿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合当地文化,彰显铜仁地方特色。
在民宿发展得“风生水起”的江口县,坐落在太平镇梵净山村的群山之心民宿,满足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对于旅居生活的期待。
这家由22栋土家族传统吊脚楼空心寨改造而成的民宿,外部保留了土家族吊脚楼的瓦顶与木框架结构,内部装修融合现代旅居需求,结合日式、新中式风格,打造古朴与时尚兼具的居住体验。

群山之心民宿。
在这里,晴天可远眺梵净山标志性景观“红云金顶”,雨天则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同时还可以体验颂钵疗愈、户外森林冥想、农耕体验、山野行禅、村寨徒步、亲子游学、营养食堂等深度康养项目。
随着“民宿+景区”“民宿+农庄”“民宿+民俗”“民宿+露营”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铜仁正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民宿集群。
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能,不少老百姓的腰包因此鼓了起来。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带动旅游从业人员超1000人,全村67%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行驿·云舍。
数据显示,目前铜仁全市有精品民宿144家,其中五星级民宿7家,四星级民宿11家,初步形成了以梵净山民宿集群为龙头,以市县城区和主要景区为依托的民宿区域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铜仁还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了景区内的标识系统;在民宿集中区域增设了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铜仁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旅游服务人才,提高民宿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民宿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在接待礼仪、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小民宿带动的,远不止一张床。它串起了产业链,活络了乡村经济。”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点出关键,民宿不仅发挥“住”的功效,关键是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未来,民宿会越来越火,铜仁民宿应该注重打造自己的本土品牌,多元化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