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陈醉
“请凭此证,进入知识的海洋!”领取一张印有“学生证”字样的特别入场券,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展区,集齐特色印章,最终在欢声笑语中解锁一份饱含心意的“毕业礼”……
这并非某个主题乐园的沉浸式游戏,而是2025“海丝文旅大展”的现场。
作为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中重量级的书香文博品牌,这个融合第十届浙江书展、第十届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第十届宁波国际旅游展的综合“大展”,今年将目光锁定“大学”,以全新姿态,探寻“撩拨”青年的密码。
大展首次联动宁波大学等11所在甬高校及大学园区图书馆,共同组成“大学城”主题展区,同时邀请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文创品牌与出版社参与,带来一系列潮玩法、新文创。
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与消费习惯。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深度参与文化活动,进而激发其文化共创的力量,是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这场精心策划的“青春局”,正是一次积极探路。
“大学城”展区。(组委会 供图)
“大学城”搬进“大展”
“请在新生报到处领取学生证……”
一脚迈进2025“海丝文旅大展”5号馆,充满校园气息的指引让人眼前一亮。脚下的“路”贴着“大学西路”的标识,跟着路标向前,便置身于这座由11所宁波高校及大学园区图书馆组成的“大学城”。
“路口”处,宁波大学展台上醒目地摆放着“校长书单”,不少人驻足翻阅。
书单边上,是一本专业书籍《跨文化视域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作为该学校发起的“直到最后一页”共读活动,半个月时间,共读这本书,现场邀请游客线上打卡,赏析共读人的批注,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
“抽中了!”展台一角,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抽取互动盲盒,她领到的任务是朗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她站到“星空下·朗读会”背板前,将诗歌的意境娓娓道来,体验了一把宁波大学品牌阅读IP。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展台。(陈醉 摄)
“只要扫码,就能进入宁波大学AI图书馆员的世界”,一则展板上的标语,吸引几个年轻人好奇地掏出手机扫码,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可爱的AI图书馆员形象,向它询问科幻小说的推荐,AI图书馆员迅速地给出了书单。
从书单、朗读到共读,是宁波大学校园里的生动阅读模式。据宁波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刘秉印介绍:“我们校园里‘阅见风华’阅读成长文化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年年创新,形成独特的校园读书氛围,如今,我们将读书节‘搬进’展会,展示大学生的新式阅读。”
在“大学城”中漫步,记者看到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他们身穿白大褂、化身“真人图书”,通过推拿、针灸、辨识中药材等演示将中医知识生动呈现出来,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边翻阅手中的中医养生书籍边感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展台前,一群年轻人围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参与“一句话猜专业”的游戏;宁大科学技术学院的纸艺展台上,精美的纸艺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宁波大学展台。(陈醉 摄)
“在‘大学城’,我们明显感受到,人与书的连接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展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总结道。阅读已从静坐翻书变为可玩、可演、可体验的多元场景,高校展区用创意证明了:吸引年轻人,靠的不只是内容,更是共鸣的仪式感与参与感。正如一位专门从北京来观展的游客所说:“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像一扇门,推开就能遇见意想不到的世界。”
这种新阅态的探索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6号展馆内,一座沙盘模型勾勒出浙江省首个以书香和文艺为媒介的精神共富新场景——“Y+文化艺术综合体”。该项目在2.1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融合阅读之城、艺术中心、声音小镇与艺文社区,由宁波新华书店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计划于2026年底亮相。
“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是书店,更将引入话剧工坊、数字艺术展等年轻态的业态,让文化消费像逛展一样有趣。”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金元云介绍。
“大学城”成为展会打卡点。(陈醉 摄)
“书”被年轻人重新定义
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展台前,一本本独具创意的手工书引人驻足。
一本由大四学生成雅婷制作的《昆虫尸体报告》摆在正中央,书大约16开大小,设计成档案袋的样式。打开后,里面是一张张详细的“报告”。
以第一页“一只苍蝇”的报告为例,上面清晰记录着体长8毫米,苍蝇的发现地点一栏精确地写着:“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三楼 22 插画工作室前展示桌的右侧第二本书往后80毫米的位置。”而对于发现过程,报告上记录着:“7月9日晚上8时45分,我走进教室前,心血来潮查看大三在走廊展示台展示的绘本作业时,偶然在书本后面发现一团黑色尸体,凑近一看,原来是苍蝇尸体。”有意思的是,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这只苍蝇“去逝”的原因,并记录在案。
“我花了一个暑假去完成这本书。”在成雅婷看来,随着人们逐渐长大,往往会失去像小孩子一样俯身关注小生命的心境,这非常可惜。为了唤起这种心境,她不仅创作了这本书,还将昆虫尸体用丝网印拓印成画,把昆虫尸体做成标本,装在亚克力盒子里,用棉花做成的云朵托着,赋予这些小生命别样的意义。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展出的手工书《隔空对话》(陈醉 摄)
一页一页翻阅,现场有读者坦言:“看似无稽之谈,但慢慢地,好像真的被带入昆虫的世界里,它更像是一份审视生命的小型‘科学档案’。”
在《昆虫尸体报告》边上,摆着一本被称为“假书”的书。书里面画着上百个各式各样不为人知的动植物,色彩艳丽、形体各异,边上还注释着让人看不懂的文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都是作者假想的生物和文字。“我是受到一本至今无法破译的中世纪书籍的启发,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作者、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四学生李可欣说。她认为,就像中国文字是古人智慧和脑洞的结晶一样,现代人也可以重新创作一套自己的文字图像语言,这种尝试可谓“野心勃勃”。
“这些书卖吗?”这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彤,在现场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展台前,手工书吸引人流。(陈醉 摄)
“这里的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艺术品一般,每年这样的手工书我们要出十几种。”张彤说,年轻人觉得它们好玩、有意思,就会愿意购买收藏,甚至可以孕育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类似于国外成熟的艺术家书籍市场,像上海书展,就已设有艺术家书籍的交易板块,可见颇有前景。
在张彤看来,与出版社需要充分考量经济利益不同,高校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先锋性的试验,而正是在这类大胆的尝试中,“书本”被重新定义。书不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成为了一种个性表达的载体。
“不过,这种变革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搭建更多青年人参与‘创新书’的平台。像全国推行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儿童图画书创作100’项目,已运营两年,海选全国青年创作了近200部原创作品。”张彤说,这充分证明了青年力量在文化产品创新中的巨大潜力,他们正主动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书香故事”。
“大学城”展区。(组委会 供图)
“未来之书”按下快进键
在热闹非凡的展会现场,一个由八把座椅围成圆环的展台,尤显特殊。
8名观众坐在椅子上,每人头戴虚拟现实设备,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古画《乞巧图》和《摹楼璹蚕织图》之中。眼前,银河横跨天际,织女宫里的蚕丝闪烁着珠光,体验者还能“亲手操作”,在这个如梦似幻的空间里捡拾桑叶、参与育蚕,甚至体验织丝的过程。
短短12分钟沉浸“阅读”后,市民陈广生摘下虚拟装备感叹:“‘MR(混合现实技术)书’,很过瘾!尤其书中不仅图文丰富,还有全程评分系统,实时评估‘看书’的成效,这样的阅读体验太酷了!”
陈广生口中的“MR书”,名叫《丹青纪岁时——中国古画里的传统节日》,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字拓展的新作品,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和杭州求索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跨媒体艺术工作室,倾力打造。
宁波诺丁汉大学师生团队——“V-ROOM”工作室展出的“VR书”。(采访对象 供图)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收录海内外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
“我们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藏的1万多幅古画中,提取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画,利用混合现实技术进行创作,该项目在今年5月份启动,‘七夕’是我们完成的第一个作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跨媒体艺术工作室策划总监楼晓介绍。未来,他们还将陆续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的系列作品。
“虽然作为电子出版物,其定价系统尚未确定,但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公共文化机构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有意向购买。”楼晓说。
展馆另一隅,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师生团队——“V-ROOM”工作室开发的“工程VR书”,也吸引了不少体验者。
戴上装备,这本“VR书”便把用户带到了德国最大的风电场。“V-ROOM”工作室建模师赵栩楷边演示暴雨天气下太阳能板的参数变化,边说:“我们设置了几百个动态变量,用户可以通过实时调节环境参数,来观察风能转化效率,让能源动力学不再是课本上的公式。”据他介绍,他们团队尝试从“射箭力学”到“人体结构”等各类领域的建模,希望用VR打破专业知识的门槛。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展台(组委会 供图)
而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展台上,一套由100种矿物质做成的“标本集”十分抢眼。它原本是配合《漫游矿物世界》而制作的“实用书”。而目前,出版社正在积极构建“地大数据”。“未来,或许每个矿石标本都会有二维码,直通数据库,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经理张琰介绍。
“无论是‘MR书’‘VR书’还是即将迈向数字化的矿石标本集,都像是一本本充满黑科技的‘未来之书’,展示未来融合阅读的无限可能。”现场,业内专家指出,随着VR设备普及,此类数字内容将逐步进入家庭场景。“只要拥有终端设备,读者便可随时接入平台,获取更新的数字阅读资源。这让我们对未来阅读充满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