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期爆款”到“四季长红”
贵阳“山”系文旅的破圈与长效之道
暑假、中秋国庆长假落幕,贵阳贵安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这个暑期,亚洲巨幕影院的沉浸体验、烟火气十足的路边音乐会、焕新的历史街区,让贵阳挣脱 “避暑之都” 单一标签,跻身现象级文旅目的地。长假期间热度延续,但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实现“一季火爆”到“四季常青”的跨越,推动“避暑之都”向“旅居高地”深度转型,成为贵阳文旅产业需持续破解的核心课题。
文化赋能:
筑牢 “长红” 根基
文旅产业的长久魅力,根植于文化的深厚底蕴。贵阳文旅破圈,从未止步于景观简单展示,而是让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场景、成为消费核心。越界影城将侗族大歌融入《哪吒2》配乐,把非遗走秀搬进观影市集,用“一块巨幕”串联电影艺术与民族文化,既打响亚洲巨幕招牌,也让非遗文化收获年轻群体的喜爱;新印1950文化街区保留老厂房工业肌理,注入文创、餐饮、剧场等多元业态,让城市记忆成为可触摸的消费场景;历史城垣步道串联“九门四阁”,通过标识标牌、地雕小品呈现历史脉络,让Citywalk成为探寻城市文化的新风尚。
图源:新华社、爽爽贵阳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找准文化与消费的契合点。贵阳“山”系文旅兼具山水生态之美、民族文化之韵与工业遗产之味。未来需持续深化融合思维,推动非遗展演常态化进驻景区,让本土音乐萦绕街巷,将历史故事融入导游讲解与场景营造,使游客在观山望水之余读懂贵阳文化肌理,让“网红”热度沉淀为“长红”根基。
创新驱动:
构建全时段旅居生态
从“避暑之都”到“旅居高地”,核心在于打破“季节性依赖”,构建全时段、全场景文旅生态。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成功极具代表性:没有华丽舞台与昂贵门票,以“本土歌手自发唱响、市民主动参与、政府服务保障”的模式,两年举办460多场,吸引超350万现场观众,累计网络传播量已突破300亿次,更带动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落地。这种“零门槛、高互动”的非季节性文化活动,证明优质文旅项目能跨越季节限制,成为连接城市与游客的情感纽带。
图源:贵阳发布
未来,贵阳需进一步丰富“旅居”供给体系。在产品端可整合资源推出“观影+美食”“非遗+研学”“步道+露营”“民俗+康养”等多元化套餐,推动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在服务端可延续越界影城的贴心模式,优化交通接驳、行李寄存、多语种服务、智慧导览等细节,让游客 “来得舒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在时段端则可重点培育夜间文旅消费场景,让太平路潮流表演、夜市特色小吃、街区文创市集点亮城市夜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一日游”向“多日居”“多次来”转型。
图源:贵阳发布
内功筑基:
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旅市场的竞争,终究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较量。贵阳文旅的持续火爆,并非偶然的“流量奇迹”,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赋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不赌运气、只修内功”的逻辑,正是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长假过后,贵阳需以更大决心修炼内功。坚守文化本真,避免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开发,保护好历史街区建筑风貌、非遗项目的原生韵味与山水生态自然肌理,保持城市独特辨识度;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网络、提升住宿品质、规范市场秩序,让干净街道、贴心服务、厚重文化成为城市“隐形名片”;还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本土人才创作、支持文创企业创新、培育特色IP矩阵,推动“路边音乐会”“非遗走秀”等成功案例本地化创新升级,形成“一个爆款带动一个品类,一个品类激活一座城市”的良性循环。
中秋国庆长假的落幕,是贵阳文旅转型升级的新起点。当文化底蕴成为坚实底气,创新思维成为强劲动力,精细服务成为贴心保障,贵阳“山”系文旅必将打破季节局限与地域边界,从“避暑爆款”稳步走向“四季长红”,让“旅居高地”的名片在全国文旅版图上愈发鲜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