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傍晚,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的光影,流泻在珠海北山村杨氏大宗祠的青砖庭院里。没有繁复布景,两方银幕,几排座椅,便构筑了这场与华语纪录电影之间浪漫又朴素的约会。
“就像在露天电影院一样,这种体验太特别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惊喜道。百年宗祠内,非遗演出的余韵与缕缕茶香交织,让这场聚会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跃动着当代的创意火花。
又一次来到华语记录电影大会的舞台上,何苏六感慨万千,不禁回想起四年前大会从疫情期间的艰难启程,到如今能在底蕴深厚的古宅中从容安放现代文化的变迁,“这本身就是一个潇洒的转型。”
在他看来,在算法推送与短视频构成的湍急时代洪流中,纪录电影恰如“一叶静默的小船”,承载着时间的重量缓缓航行,“能够静下心来去体察人生,思考艺术,纪录电影在这个时代尤为珍贵。”
开幕式上,他分享了一组行业数据:截至目前,今年国内大银幕上已有 22 部纪录电影上映,从社区日常到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题材愈发多元,票房分布也日趋健康。“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题材、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加入,华语纪录电影大会这四年间在一定程度上也重塑了这个行业的生态。”
《山河为证》导演韩金娜对此深有共鸣。“纪录片不是主流商业产品,大家纯粹出于热爱在做这件事,大会的出现就像纪录电影的一片珍贵土壤。”站在青砖铺就的庭院里,她的声音温柔却步履坚定,“在这片土壤里与同行交流学习,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鼓励。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就不会感到孤独。”
对《明月照他乡》导演武贝而言,大会的意义更为具体。第二次参会的他,仍清晰记得去年的经历:“当时带着未完成的作品来推介,没想到借由这个契机找到了核心合作伙伴,作品也成功入围了本届大会。”
这部与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孵化的作品,历时三年完成,期间一直面临资金压力。“如果去商业电影节,没有明星,没有大投资,这样的作品很难被看见。而这个大会就像一个温暖的孵化器,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让我们被看见。”
开幕式结束后,导演、制片人和投资人移步北山村里金爵士艺术中心。在轻松的晚宴氛围中,谈话从行业宏观转向创作计划:有人分享拍摄中的感动,有人探讨实际困难,也有人交换联系方式。环境的转变让交流更自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大会的影响并不止于参会者,更悄然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夜色渐深,村口的露天放映也吸引了不少居民。老人们摇着扇子闲话家常,年轻人偶尔驻足观看,孩子们在银幕前跑动嬉戏。电影的光影映过百年的老墙,也照见寻常人家的生活瞬间。
当最后一片光影隐入夜色,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是一场纪录电影的行业盛会,更是一份关于文化如何融入生活、连接彼此的温暖印记。
采写:南方+记者 吴枫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作者】 吴枫;钱文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