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深圳人而言,盐田是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地方。提到它,脑海中浮现的几乎是标准答案:“老三样”——大梅沙的免费海滩、中英街的“港货”情怀,以及东部华侨城的昔日辉煌。
然而,时代在变,游客的偏好也在迭代。当“特种兵式”打卡、沉浸式体验、Citywalk成为社交媒体新宠,当隔壁深圳东部高调引入乐高乐园等国际IP,盐田,这个深圳最早的滨海旅游区,正面临着“甜蜜的烦恼”:情怀牌还能打多久?当“老三样”不再是唯一的吸引力,盐田的下一张“王牌”是什么?
答案,或许正从这片山海间“破茧而出”。一场从传统观光向“海陆空”立体体验的深刻“破局”变革,进行中。
“天空”视角:当“看海”变成“飞越山海”
传统的盐田游,视线局限于地平线。而现在,盐田正邀请游客“飞起来”。
据“美好盐田”官方发布信息,盐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低空旅游项目,正成为“破局”的先锋。游客可以从大梅沙乘坐直升机,或在东部华侨城体验滑翔伞,以“上帝视角”重新审视这片土地。
当直升机旋翼升起,脚下不再是拥挤的沙滩,而是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一边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盐田港的钢铁森林与工业震撼,另一边是梧桐山脉直插云霄、山海连城的自然秀色。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和“稀缺性”,是盐田独有的旅游资源。这种“空中视角”的开拓,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更关键的是,它将盐田的“山、海、港、城”四大核心景观,进行了一次戏剧性的整合。
“山顶”“港口”夜色:当“看港”变成“烟火观景台”
如果说“空中”是白天的震撼,那么“山顶”则点亮了盐田的夜。
盐田港的夜景,过去只是高速路上一闪而过的风景。如今,位于山顶的“盐田夜市”将其变为一个触手可及的“消费场景”。
根据“深圳盐田”官方媒体的宣传,该夜市的最大卖点,便是其“独一无二的观景平台”——俯瞰下方是灯火璀璨、巨轮停泊的盐田港,远处是香港的连绵山影。这种“一半是工业景观,一半是人间烟火”的独特体验,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它成功地将一个“路过”的景观,转化为了一个“目的地”,激活了盐田的夜间经济,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区别于海滩的、更具“网红”特质的停留理由。
“海洋”焕新:当“玩水”变成“品质度假”
作为盐田的“基本盘”,“海”的文章也在被重新书写。
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小梅沙,在历经数年整体改造后,正以全新的面貌归来。这场焕新的核心,不再是单一的“门票+沙滩”,而是向“高品质、高客单价”的综合性滨海度假区转型。
2024年,小梅沙片区迎来了两个重磅项目:全新的“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和“深圳小梅沙美高梅酒店”的开业。新海洋世界的定位是“国内首个‘山海融合’的真海洋馆”,而美高梅酒店的进驻,则标志着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对片区价值的认可。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意图非常明显:盐田不再满足于只做“不过夜”的“一日游”目的地。它希望通过提升海洋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能级,吸引那些愿意为高品质体验买单的家庭游客和高端度假客群,实现从“客流”到“客留”的转变。
从“老三样”到“海陆空”,盐田的“破局”之路清晰可见:以新业态、新场景、新品质,重构游客对盐田的认知。
这一思路,与业内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正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志瑜在公开研究中所强调的,深圳的滨海旅游应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和“滨海生活体验”,海岸线不应只是观光,更应是生活和消费的载体。
对于盐田而言, “海陆空”的新项目不应只是独立的“景点”,而应是“滨海生活体验”的组成部分。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散落在山顶、空中和新沙滩的“珍珠”,是否已经被有效地串联成一条吸引人的“项链”?一个直升机体验者,是否会留下来去山顶夜市?一个入住美高梅的家庭,是否知道盐田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盐田的“体验焕新”之路已经启程,但如何真正从“景点”走向“全域”,将“山海港城”的独特资源融合成一种不可复制的“盐田式生活”,是它下一步思考的命题。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