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到了乌鲁木齐市,虽然很疲惫,但偌大的的一个省会城市,若不出去逛逛,又觉得实在有些可惜。那该去哪里呢?我们咨询了一下酒店前台,几位服务员,包括大堂经理,都极力推荐我们到国际大巴扎去转一转。
这趟行程开始之前,我们以为到了乌鲁木齐,就可以赏尽沿途的风景,谁曾想,到了这里才仅仅是个开始,周围能把人美哭的风景,一个个都散落在很远的地方,需要凭着耐心,慢慢去涉足,慢慢去品味。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它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如今,它更是沟通新疆南北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中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和通信枢纽,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以及中国西部桥头堡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排名第十六的新兴城市,同时也是中亚第一大城市。目前,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51个,真乃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
而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它就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天池路。从地图上看,天山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部,东起东山公墓山脊与水磨沟区、达坂城区相邻,西界河滩路和平渠与沙依巴克区相望,南界托里乡与乌鲁木齐县毗邻,北起红山路与河滩北路交汇处与水磨沟区相接。问了一下服务员,说大巴扎距离我们住的地方也不过十几公里,开车有20分钟就可以到达。

大巴扎,维吾尔族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新疆国际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来自360百科)
可以说,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市对外展示繁荣的窗口,更是这里一张亮丽的名片。一般到了乌鲁木齐市,人们总是要到国际大巴扎来逛逛的,就像到了上海一定要去外滩,到了杭州要去看西湖一样,它早已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只是我俩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尤为期待,愿意一睹它的繁华。
离着国际大巴扎还有几百米,道路一下子开始变得拥堵起来,好在有交警疏导交通,车流可以缓缓行进。透过车窗,发现便道上有零星的摊贩在售卖自己的商品,不时有行人经过,他们热情地搭讪着。
找了个空档,将车停好,这时醒目的的大巴扎步行街便映入了眼帘。再抬头看时,“国家级AAAA景区”更是悬挂在入口建筑的高墙上,“一个集市,都可以成为AAAA级景区?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吧?”我俩心里都有些纳闷,脑海里预想了很多场景,但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踏进入口,人一下子愣在了原地。
这哪里是一个集市?我们进入的仿佛是一个色彩斑斓,活力四溢的奇幻世界。空气中弥漫着烤肉和大列巴的诱人香气,各种美食的独特美味互相交织,直往鼻子里钻,撩拨着味蕾。而来来往往的人群,身着五彩靓丽的服饰,表情欣喜,像大海的浪涛一般,涌来涌去,挤满了纵横交错的街道。而耳边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小时候看过《一千零一夜》,里边智慧的阿凡提,此时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满脸黑黑的络腮胡子,还有那夸张的表情,居然在烤着羊肉串。仔细瞅瞅,发现原来是尊街头雕塑。维吾尔族少女端着刚煮出的奶茶,热气腾腾,热情地让过来过往的游客品尝。我将手机的镜头对准了她,忽闪着长睫毛,姑娘羞涩地背过身子,而脸蛋像挂在枝头的苹果一下子熟透了一样,从眉梢红到下巴。走累了的哈萨克族大婶,坐在花坛边,伸展了微微发福的身子,喘着粗气在歇脚。而各个店家,更是施展出浑身解数,高声吆喝,售卖着这里的特色商品。羊肉串香气扑鼻,刚出锅的馕金黄有余,大列巴粗壮劲道,新鲜的奶制冰淇淋让人垂涎欲滴,炒熟的手抓饭更是粒粒饱满,闪着金光……
华灯初上,漫步在大巴扎内,让人几乎挪不动步。色彩斑斓的街饰,富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元素风情的建筑,高耸的穹顶、精致的雕花、斑斓的色彩,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异域色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各种鲜艳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更是眼花缭乱,不知该看向哪里。
在这里,我更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随着人潮的涌动随波逐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由衷的欢笑声,连绵不绝,从这头一直连续到了那头。街边两侧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商铺前,鲜艳夺目的丝绸,如流动的丹霞在风里飘荡,闪烁着华丽的光芒;做工精致的手工艺品,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工匠的巧思;圆润饱满的干果,葡萄干碧绿如翠,杏仁颗粒饱满,阿克苏的核桃皮薄如纸,炒熟的桃仁裂着嘴,每样都成高高的堆,散发着自然醇熟的香甜气息,让人欲罢不能,想要尝上一口。牛肉干,驼肉干,蓝莓干,红红的大枣,各式奶制品,更是包装精美,精致典雅。

爱人看着哪样都眼馋,但审视半天,却舍不得出手。穷日子过惯了,花钱还得精打细算。一个蓝色花纹图案的小背包,她和商家的女店员还讨价还价了大半天,最后女店员一句“我们这里不讲价,想要买便宜的,可以去别处再转转”,一下子打消了她想省钱的念头,兴致勃勃地背起来,不停地问我,“好看不好看”!
这里的建筑风格还是很富于西域风情和特色的,让干了半辈子建筑的我还是叹为观止,倍感精妙。
广场中心矗立着高约100米的柱形新疆第一高塔——丝绸之路观光塔,观光塔内分布着古丝绸之路三十六国及新疆特色民俗文化的经典景致,塔内通过立体浮雕绘画及实物展陈的方式得以呈现,让拾级而上的游客朋友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风情地貌,此外登上塔顶可俯瞰乌鲁木齐城南掠影,感受乌鲁木齐现代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丝路塔外墙部分除了工艺砌砖的花饰外,还有表现新疆风格的大型浮雕,使得它在大巴扎建筑群中形成了一个有统领作用的制高点,更是整个大巴扎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在这里触摸千年历史,感悟神秘丝路。
演艺大剧院位于新疆国际大巴扎四号楼四层。规模10000平米,大型歌舞秀《丝绸之路 千年印象》,由专业的青年演员团队出演,精湛丰富的表现力和激情热烈的感染力充分演绎了歌舞之乡的无穷魅力。
当您身处新疆国际大巴扎的环抱之中,您视线所及范围内是这座超级建筑群最精彩的艺术呈现。如果您仔细观察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内所有建筑群,您是绝对找不到完全对称的两座建筑体的,这是新疆国际大巴扎独有的建筑特色,这也是新疆具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建筑艺术特色,它展现了不对称空间里光与影的叠加和变幻,让身处其中的您能够体会到新疆的多姿风情与神秘唯美。(来自360百科)
要说,大巴扎内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身着艳丽裙装的维吾尔族姑娘们。她们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更像翩翩而至的精灵,穿梭在人群中,眼眸明亮而灵动,鼻梁高挺,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为大巴扎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此时我忍不住又想起了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大巴扎内的服务也值得称道。无论走到哪家店,绝没有强买强卖,专横无理一说。年轻的维吾尔族女店员轻轻地伴随在你左右,微笑更是始终挂在脸上,轻言曼语地介绍着店内的特色产品。爱人买了十几块钱的食品,人家也丝毫不嫌弃,还帮着过秤装袋,最后再送到店门外。有外地的游客,店内还会帮着打包发货,那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游览到大巴扎的尽头,我意外看到了盛开的雪莲花,它被泡在了透明的玻璃杯中。畅想它们生长在天山雪峰之间,如玉琢一般,迎寒艳开,洁白晶莹,柔静多姿,实乃天边瑶池的灵魂。
而那可弹奏出雄浑激扬乐曲的冬不拉,此刻正静静地挂在墙上。这次实地寻访,才知它是专属于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好想再听听它或低回婉转,或音韵铿锵,或如泣如诉的琴声,在这繁华的大巴扎内重新讲述曾几何时美丽动人的故事……

走得累了,夜幕也早已降临了,可这里的灯光依然璀璨夺目,色彩缤纷,交相辉映,将这里照得如同白昼。人流更是往来如织,热闹非凡。来上一瓶冰镇的乌苏啤酒,和素不相识的他乡游客拼个桌,点上这里独有的几份特色小吃,自己亲自端过来,在喧闹热烈的气氛中,静下心来,感受一下这里的烟火气,又别有一番乐趣。
夜深了,大巴扎依然繁华如初,人声鼎沸。回去的路上,我给新疆国际大巴扎总结了几个词,不知是否准确:大、美、富,足!
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再到这里转转,这里琳琅满目的民族产品,实在赏心悦目。这里特色香味扑鼻的烟火气,着实让我想停下脚步……
注:以上内容均经过文学加工,不针对任何个人及单位,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蝌蚪,曾用笔名辛巴!祖籍河北坝上,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因为父母早早病故,少时的苦难经历,过早地体味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促使他在91年开始创作。但家乡始终是他念念不忘的根,创作题材多来自塞北坝上。写作近三十年来,已完成200余万字,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鹿泉市报》,《张家口日报》,《鸳鸯河畔》,《江山文学》,《当代文学(海外版)》、《散文风》、《民间故事选刊》、《燕赵晚报》、《时代报告》和微信公众号等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共计100万字余。出版有散文小说集《乡土》,散文集《乡恩》,长篇小说《乡望》。
坚守信条:尽管苦难历练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阻挡不了我热爱生活的勇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