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西北版图上,定西,这座浸透着千年丝路烟火,又迸发着新时代活力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沟壑与西秦岭余脉间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定西,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而在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上,一条条公路如金色绸带般纵横交错——它们不只是承载车轮的交通动脉,更是串联起定西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的文化纽带,将这片土地的故事,铺成了一道永不落幕的展示长廊。

当车轮驶上定西公路,便像推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门。每一寸柏油路面都好像有着前世今生的记忆,每一道弯道都藏着令人心醉的风景,让旅人在风与光影的流转中,既触摸得到黄土高原的厚重肌理,也能读懂千年文脉的悠长回响。
通渭县华家岭路段,蜿蜒在海拔2457米的梁峁之上,像一条墨色丝带缠绕着群山。这条曾被茅盾在《风雪华家岭》中写作“风卷雪片如刀割”的苦寒之路,被张恨水叹为“连飞鸟都难寻踪迹”的荒芜之地,如今早已换了模样。车窗外,300公里的防护林带如绿色长龙般盘踞山梁,松针上的晨露折射着晨光,与远处转动的风电叶片相映,风过时,叶片“呼呼”的转动声与松涛“沙沙”的低语交织,像是在诉说华家岭人以红军精神治山造林的岁月。行至大墩梁下,“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的纪念碑在苍松间矗立,碑身上“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10个金色字样被风雨磨得温润,却依旧清晰——当年红军在此激战两昼夜,887名红军战士用热血守住了会师的希望,罗南辉副军长倒在冲锋路上的身影,化作了山梁上永不褪色的丰碑。秋日的雨雾里,公路在苍翠松林与金黄落叶间延伸,雨珠顺着松枝滴落,打在路面溅起细小的水花,仿佛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将英雄史诗与自然之美揉成了一幅流动的画。

沿着国道212线向西南而行,黄香沟与分水岭路段,藏着公路人用青春与汗水写就的奉献之歌。分水岭北侧的山地,海拔足有2980多米,过去常有人唱“海拔三千三,离天三尺三,要问路多远,八十一道弯”——1985年,黄香沟道班在这里扎下了根,养路工们踩着没过脚踝的黄土,用架子车拉来砖块瓦片,在山坳里垒起低矮的土房。夜晚,煤油灯的光晕在窗纸上跳动,映着他们用扁担挑着砂石、在砂砾路上修补坑槽的身影;盛夏,正午的太阳把路面晒得发烫,他们站在烧得几乎发红的炒盘上不停地翻炒180摄氏度高温的油石,手上全是水泡,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留下一道道黑印;寒冬,大雪封山,他们扛着铁锹在雪地里铲冰,裤脚冻成了冰壳,手背上的冻疮裂开了口子,却没人肯停下。道班里的土灶上,常煮着热茶,素不相识的司机、赶路的行人,遇上风雪就来这里歇脚,有人唱起粗犷的秦腔,有人哼起婉转的民间老调,歌声混着柴火的噼啪声,驱散了深山的孤寂,也让守望相助的温情在这条路上扎了根。
如今,砂路早已变成了“绿色生态示范路”,机械化养护取代了过去人拉肩扛的辛苦,曾经道班里煮过热茶的铁锅虽随道班的撤销渐渐淡出视野,但职工们连年栽种花草树木,常态化开展路面病害处置、路域环境整治、交安设施维护等工作,橘红的身影每天跃动在这段国道上,心中那份守护公路的热忱,依旧像春日暖阳般炽热明亮。车行驶在分水岭,高山草甸上的牛羊低着头啃食青草,远处的游客举着相机拍照,风吹过,仿佛还能听见老一辈公路人“甘当铺路石”的誓言,在山间久久回荡。

位于陇西县的省道209路段,则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把千年李氏文化串联起来,让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化记忆有了清晰的脉络。公路旁,仁寿山的苍松翠柏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路面,形成斑驳的光影;李家龙宫院内的古柏已有千年树龄,枝干遒劲,像是在守护着“天下李氏出陇西”的传奇,殿宇间的碑刻,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李氏故里”的字样,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李氏千年文脉的厚重;威远楼的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清晨的阳光斜洒在楼身,将木构的纹理、砖瓦的色泽晕染得愈发温润,让每一段行程都裹着历史的韵味;不远处的中医药博览园里,当归、黄芪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每年都会围绕药材产业交流洽谈,而这条公路,也是连接起中医药文化与全国市场的重要纽带。

位于通渭县的省道208线马云公路,是一幅会动的田园诗画。雨后初晴,天空像是被洗过一样蓝,公路笔直地穿过层层叠叠的梯田,远处的梯田已染上深褐的土色,金黄的杨树点缀其间,墨绿的草丛顺着山梁蔓延,像是有人用画笔在大地上晕染出的色彩。通渭人爱书画,路边的农家院里,墙上挂着主人自己作的字画,孩子们也趴在桌上,用稚嫩的笔触临摹着字帖。秋日丰收时,红色的山楂、褐色的苦荞麦堆在车厢里,果香混着墨香,顺着公路散开,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陇中农耕文化的诗意与温情。

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是定西文化最质朴的旋律;公路延伸的方向,是这片土地故事生长的轨迹。从华家岭红旗下的峥嵘岁月,到国道212线黄香沟道班里的守望温情;从陇西古城墙下的千年文脉,到马云公路田埂间的笔墨诗意,定西的公路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柏油与砂石。它们是红色记忆的“传声筒”,让英雄的故事随着车轮,传到更远的地方;是生态变迁的“见证者”,把荒芜到葱郁的蜕变,铺成了路上的风景;是文化血脉的“输送管”,将千年底蕴与市井烟火,串联成一首生生不息的歌。当晨雾漫过公路的弯道,把远处的山梁染成淡淡的青灰色;当晚霞染红路面的尽头,将天边的云朵烧成橘红色,每一段路程都在诉说:定西的公路,早已是这片黄土地的“文化脊梁”——它让风景有了温度,让故事有了归途,更让定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延伸的道路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