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宜刚这篇文章,写的一件小事。
游览岳阳楼时,发现一个惊喜。
老范写的碑贴,竟然也在这里。
由此联想开来,写成一个故事。
故事就在下面,倒也比较有趣。
游岳阳楼,发现一个小惊喜
王宜刚
2025年10月16日,在期待了很多年,遥想了很多年后,终于与老伴一起,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从长沙坐高铁来到岳阳,来到洞庭湖边,来到了慕名已久,名扬天下的岳阳楼。
匆匆半日,走马观花,收获满满,超出预期。
值得写的东西实在太多!
当然,也有太多的感慨!
暂且按下不表,只说一件小事。
那就是,在岳阳楼的碑刻长廊里,无意之间,居然发现了范敬宜的一则碑文——

全文如下:
名楼时入梦,今日得登临。
举目空吴楚,望远小乾坤。
披襟念祖泽,吟风思杜陵。
当年明月在,夜夜照国魂。
辛末年夏日登岳阳楼赋此留念,范敬宜
辛末年,即1991年,范敬宜60岁,正是春秋鼎盛之年,省部级领导,应该还在任,没有退休。
岳阳楼那么多碑贴石刻,比范敬宜名气大的多的是,比范敬宜职务高的也多的是,为什么独独对他这首诗,对与他有关的这通碑刻看到以后格外兴奋,格外感兴趣,而且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呢?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孙。
因为他也是当代一个文化名人。
范敬宜,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文章名满天下,诗书画名气也不小。
他来岳阳楼,来到因祖上一篇文章,从而使这栋楼甚至使这座城市都为之骄傲的地方。在这里,千百年后,仍然能吸引那么多观光客,吸引那么多天南海北的人们到此一游。他的心态,一定与其他游人,与所有的游人,有所不同。
至于彼时彼刻,他究竟想了些什么?
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首诗,应该多多少少也透露了,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心迹。
但肯定只是一部分,一小部分,决不可能是全部。
另一个使我对范敬宜碑刻感兴趣的原因是,一位熟悉的也值得尊敬的长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对老范有详细介绍,对他俩之间的关系,也有详细描述。
这位长者叫詹国枢,退休前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24年前,我俩曾一起去欧洲,他是考察团团长,我是团员。
詹总的文章叫《恩师老范》,写于15年前,首发在博客上,范敬宜逝世6周年时,詹总又在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码字工匠老詹”再次发表,微信直接搜索,即可查到。
文章中述及“老范”的故事,以及作者和“老范”的关系,有三件事印象最深。
一件与评职称有关——
老范爱才,唯才是举。因小詹勤勉努力,吃苦用功,老范另眼相看,欲破格提拔,申报高级记者。然而当此之时,小詹主任记者职称,刚刚取得三年,欲评高级,尚差两载,且高级职称评定,须得外语合格。小詹未能参加考试,自然没有成绩。
老范说,这个没关系,我来当老师,给你出考题。于是,亲自提笔,书写英文试卷一份,交给小詹,命其单独应考,并亲自判卷,递送上去。未久,小詹破格评为高级记者矣。
另一件与食物有关——
老范心细,关心部下,无微不至。那年初冬,老范小詹皆入中央党校。老范读省部班,小詹念地厅班。一日傍晚,礼堂放映电影,散场已近十点,小詹返回宿舍,行至楼前,但见灯光之下,树丛之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人走动。定睛望去,正是老范!
见到小詹,老范慢慢悠悠,从手提袋中取出一纸质餐盒,餐盒之中,有芝麻汤团数枚。老范曰,今天下午,班上同学请客,我看桌上点心甚好,给你包几个回来,你且尝尝,是否正宗?冬夜寒风之中,点心早已冷却,小詹望着笑模悠悠的老范,赶忙捏起一枚,送入口中,一股暖流,缓缓涌上心头矣。
第三件与岀国有关——
老范赴韩国考察,点名携小詹等年轻记者随行,以开眼界,且长见识。先至香港转机,须等候三个小时。报社翻译,一年轻姑娘,也不打个招呼,竟会熟人去也!直到快要登机,还不归来,险些误了大事!我们急得要命,将姑娘好一通数落!老范却是微微笑道,不急不急,没有误事就好。
三件事情,三个小故事,范敬宜的爱才,范敬宜的仁厚,范敬宜的儒雅,范敬宜的人品,一句话,范敬宜的种种美德和人格魅力,跃然纸上,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其中很多品德,与他那位远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和高贵品质,不无相同相通之处。
虽然跨越千年,仍靠着血脉,靠着一代一代的文化基因,传承了下来。
历史的现实的,间接的直接的,史书上记载的,生活中活生生的小故事,刹那间全蹦了出来,闪现在脑海里,闪现在眼前。
看到这样的碑刻,我怎能不兴奋?不惊喜?
2025.10.16.夜,于长沙
文后补记: 发现“老范”题诗的碑刻,有很大的偶然性,概率很小。除非把几百米长的碑廊中那么多碑刻逐个都看,而且还要看得非常认真仔细,才能发现,因为,碑廊里面光线很暗。
我相信,没有一个游客会这么做,不会有这耐心,也没这必要。我也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东一眼,西一眼,随便看了几块,但是,偏偏就看见了,所以,格外惊喜!
我以为,这,要么是巧合,要么就是有缘,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要让几个人跨越千年,发生交集,要把这些元素都串起来,要让我写下这篇文章。至少,如果我与詹总不认识,或者虽然认识,“老范”却不是詹总恩师,或者是詹总恩师,却不是范仲淹后裔,这通碑刻,于我也就意义不大,我的这篇文章,也就无从下笔了。

作者简介:王宜刚 河南内乡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退休前在一家央企工作。各类著作有随笔集《生命的守望》《思想的风景》,散文集《大地的足迹》《今生有缘》,诗歌集《大疫小诗》《诗情画忆》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