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座城,读懂它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走一趟城市中轴线。这条被称为城市“主动脉”的线路,往往串联起商业的繁华、文化的根脉与生活的烟火,藏着城市发展的密码。走过不少城市的中轴线,见过故宫领衔的北京中轴、摩天楼林立的广州中轴,然而,当却在清远连州的这次旅行中,遇见了最特别最奇怪的存在——这里的中轴线起点不是宏伟建筑,而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它叫巾峰山,白天像方巾,夜晚似明珠。
在来到连州,珊姐姐就选择了住在中轴线旁的酒店,这让我有了许多时间了解和感受连州这座城市的中轴线:它以自然为起点,从城东的巾峰山一路向西铺展,连接着连州文化广场、连州大道、连州大桥,最终抵达连州大道与兴连大道北的交汇处。这条线路上的建筑日新月异,新的商铺拔地而起,旧的街巷不断焕新,市政设施跟着城市发展迭代升级,唯有在起点的巾峰山,从古至今始终屹立在原地,见证着这座粤北古城从“蛮荒之地”到现代小城的变迁 。
巾峰山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作为“连州八景”之一,巾峰山海拔约455米,相对高度350米,算不上巍峨,却在平坦的城区边缘孤峰突起,无论在老街巷还是新楼盘,抬头总能望见它的身影。白天阳光洒落时,山峰轮廓圆润舒缓,恰似古人束发的头巾,“巾峰山”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更浪漫的是民间流传的传说:当年仙人费长房云游至此,发现此山是孔子遗落的头巾所化,吸收了南岭灵气,还曾助山民躲过瘟疫,从此这座山便成了连州人心中的圣山 。
在历史上,巾峰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唐代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曾登山远眺寄托情怀;韩愈路过此地,留下了对山水的赞叹;周敦颐、张栻等文人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登高望远,看湟川河蜿蜒南流,观田野村落炊烟袅袅,笔下的诗文让这座山的灵气流传千年。如今,巾峰山早已从文人的“独享”变成了市民的“共享”,清晨有晨练的老人打太极,傍晚有下班的年轻人快步登山,重阳佳节更是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登高胜地 。
秋天来到连州,珊姐姐专门来到巾峰山登山,希望与这座城市中轴线的起点来一次亲密接触,登山完全无需担心迷路:从连州文化广场出发,顺着阶梯向上走,很快就到了连州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处红色地标恰是登山的天然指引,沿途满是同行的市民,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有牵着宠物的夫妇,还有拿登山杖的老人,热闹又安心。穿过李屋、半岭等古朴村落,泥土的清香混着饭菜香扑面而来,村民坐在门口闲聊,见了游客也会笑着指路 。
走到107国道旁,一块刻着“巾峰村”的大石头格外醒目,转过弯就是最后一段登山路。当地对这座山的打理看得出来很用心:主路是平整的水泥道,旁边还有几条分支小径供人选择,台阶磨损得光滑却干净,沿途每隔一段就有休息的石凳。山路两侧植被茂密,榕树、松树遮天蔽日,不知名的山花在草丛中点缀,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市区,深吸一口都是草木的清新 。
不算费力,30多分钟就登上了山顶,加上秋风阵阵,整个过程很舒适。虽然当天有些薄雾,视野没能完全开阔,但朦胧中更有诗意,全城风景尽在眼前:远处湟川河像条碧绿的丝带缠绕着城区,岸边的高楼与低矮的民居错落有致;东北方的朱屋梯田铺展开层次分明的绿意,西北方的田野里稻谷与秧苗交织成天然调色板;连州大桥横跨河面,车流灯光在雾中隐约闪烁,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待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穿透薄雾,给万物镀上温暖的光晕,山风拂过,连呼吸都变得温柔,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只想把这瞬间的美好刻在心里。
看完日落,夜幕降临我便开始下山,走到半山腰时偶然回望,眼前的景象让我忍不住惊呼。巾峰山被精心布置的景观灯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顶峰的灯光最为明亮,远远望去,整座山就像一颗悬在城东的“夜明珠”,温柔地照亮了连州的夜空 。此时山下的连州城也亮起万家灯火,中轴线沿线的路灯连成一条金色长龙,巾峰山的“明珠光”与城区的“人间烟火光”交相辉映,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千年山水的静谧在此完美交融。
在离开连州那天,珊姐姐特意绕到连州大桥上回望中轴线:东边的巾峰山在晨光中温柔矗立,像方柔软的头巾守护着城市;连州大道上车水马龙,文化广场上人群熙攘,现代生活的气息沿着中轴线蓬勃蔓延。这座山撑起的不仅是一条中轴线,更是连州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与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你也来到连州,一定要走一趟这条特别的中轴线,登一次巾峰山。在山顶看一次日落,在夜晚寻一次“明珠”,你会明白:最好的城市发展,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