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丹 图/钟仲华 陈芬
在湘南的层峦叠嶂中,大云山如一位沉默的巨人,屹立于衡阳、邵东、祁东三县交界处。作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它虽不及祝融峰那般声名显赫,却以其险、峻、秀、陡的特质,被誉为“小华山,”成为户外登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大云山。
从衡阳市区出发,约两小时车程,便抵达衡阳县井头镇。大云山主体位于该镇大云村,其山势雄伟,连绵七峰,主峰海拔998.4米。山脊如龙脊般蜿蜒,山路迤逦,怪石嶙峋。因形似卧牛,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大牛山”。
从井头镇大云村出发,沿着千年古道开始攀登。未行多远,汗水已浸透衣衫。石阶在脚下蜿蜒,时而平缓,时而陡峭。一位从衡阳来的登山客与我同行,他拄着登山杖笑着说:“爬大云山,就是要尝尝这‘四两坡’的滋味。”见我疑惑,他解释道:“这段坡啊,爬完要流四两汗哩!”
确实,攀登大云山绝非易事。山路在密林中盘旋,脚下的碎石时时考验着登山者的平衡。我不得不时常停下脚步,扶着路旁的石头喘息。这时,一位户外爱好者从山上下来,“慢慢走,莫急”,他指向前方:“再转两个弯,就能在叫化岩歇歇脚了。”
行至黄土岑附近,沿溪而上,两块相依的巨石赫然入目,这便是叫化岩。巨石斜靠,形成三四平方米的遮蔽空间。相传,昔日往来于衡阳、祁阳、邵阳之间的乞丐常在此躲避风雨,故得此名。在叫化岩下的溪流中,若运气够好,或能一睹“石草鱼”的踪影。这种通体滑溜的小鱼,据说仅生存在这段特定溪流中,离水即死,其神秘习性,为大云山增添了几分幽邃色彩。
▲户外运动爱好者沿山脊徒步穿行。
在叫化岩稍作休整时,遇到几位从邵东来的登山爱好者。他们每月都要来爬一次大云山,“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其中一位边整理登山包边说,“春天看杜鹃,夏天避暑,秋天望远,冬天赏雪。这山啊,就像个老朋友,总能有新发现。”他们携带的专业登山装备,与我这身轻装简行形成鲜明对比。
继续攀登,一条宽1.2米的石板路出现在眼前,这便是刘践后石板路。相传明代刘姓财主因无子嗣,倾尽家财修筑此路,路成后果然应验得七子二女,因其子女多,大家又称他叫“刘践后”,后来过路人称此路为刘践后石板路。
穿过松杉掩映的山道,一座由三块巨石天然构成的仙人桥赫然眼前。桥高五米,凌空飞架,险峻异常。传说峨眉山仙人夜巡至此,欲架桥通行,却因金鸡破晓而功亏一篑。不远处,被仙人踢落的仙鹤化作石鼓仙鹤,挣脱的金鸡则变为巍峨的鸡冠峰,守望着这片群山。
▲群山、民居、村道在云海下若隐若现。
奋力登临山顶,极目远眺,秋色浸染的层林五彩斑斓,衡阳、邵东、祁东三县交界的壮美山河尽收眼底。蒸水如一条银练,蜿蜒远去,消失在天地相接之处。山风拂面,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大云山不仅以奇峰、怪石、云海、传说引人入胜,更以其丰饶的物产令人流连。秋日的柑橘金黄饱满,野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穿行于山野之间,每一次呼吸都充盈着自然的醇香。如今,大云山正以其原始之美,吸引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到来,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登山指南
推荐路线:从衡阳县井头镇大云山庄出发,沿千年古道登山。
登山里程与时长:全程约4公里(往返),正常体力需2—3小时。
装备建议:登山杖、防滑登山鞋至关重要。部分路段开发不完善,轨迹不清,需仔细辨别方向。
补给提示:山中没有补给点,需自备充足的饮用水和食物。
最佳季节: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景色最佳。
(编辑:聂山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