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以“风花雪月”的自然禀赋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气质,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旅居胜地。在这片土地上,一批“新栖居者”不仅寻得心灵归处,更以公益行动反哺一方水土。
社群共建、生态守护、创意动员……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大理,用实践诠释“来了就是大理人”的责任与担当,把“旅居异乡”过成“守护热土”,为大理“生态美、生活甜”的故事添彩。
杨继培 摄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洱海的薄雾,这是大理寻常的一天,却因一群逐光而来的人,漾起了别样的涟漪。
他们带着镜头与热忱,既记录着大理的肌理,也被这片土地滋养出向上的力量,让山水间的生机与烟火里的希望,跨越山海抵达更多人心中。
直播间里的“金豆子”与青春答卷
“感谢大理治愈我贫瘠的灵魂,感谢理大托举我青涩的梦想。”——吴霞
云龙关坪的田埂上,饱满的白芸豆在阳光下泛着瓷实的光泽,这是吴霞镜头里最动人的风景。作为大理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她与大理的羁绊始于四年前志愿填报的最后半小时,而“三下乡”的经历,则让这份缘分深植进泥土里。
连续三年的暑期实践,她的脚步从鹤庆松桂的银器作坊延伸到剑川沙溪的茶马古道,从火塘边听“本主”传说到扎染坊里学经纬技法,大理的风物人情渐渐成了她最熟悉的素材。
2024年7月,作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长,吴霞把直播间搬到了云龙的田埂上。镜头前,她举起一袋白芸豆,声音清亮:“这是苏子峰老师扎根云龙十六年的成果,去年有户人家靠种它凑齐了孩子的学费。”她没说的是,为了这场直播,她提前一周走访农户,把每片地块的海拔、种植周期都记在本子上,连背景里戴草帽的老农都是特意请来的“特邀嘉宾”。
评论区里,从“豆子怎么煮才面”的好奇,到“想尝尝山里的味道”的下单,屏幕两端的信任在故事里悄然建立。“苏老师说做农业要像种豆子,慢但踏实。”吴霞在直播间隙感慨,“青春何尝不是这样?在大理的四年,我像豆苗一样扎根生长。”这场直播让关坪的白芸豆销量环比增长三成,更让山外的人知道,大理的土地里长着的不仅是庄稼,还有沉甸甸的希望。
如今,她的抖音账号早已从最初的口语练习打卡地,变成了大理文化的“小小展览馆”。樱花大道的粉白、图书馆的灯火、食堂的烟火气,都通过她的英语解说走向世界,9.2万粉丝跟着她的镜头,读懂了大理不止有风光,更有代代相传的坚守。“感谢大理治愈我贫瘠的灵魂,感谢理大托举我青涩的梦想。”吴霞的话,是青春与土地最真诚的对话。
“试错”中邂逅理想生活
“那些你以为行差踏错就万劫不复的事,试过才知是充满可能的大路。”——朱诺
31岁的朱诺至今记得,第一次在飞机上望见大理的瞬间——丁达尔光穿透云层,给苍山脚下的白族村落镀上金边,洱海泛着细碎银鳞,像极了梦中的世外桃源。那一刻,她知道这场跨越八万多公里的旅行,终于找到了终点。
三年前,在广州天河区的写字楼里,拿着高薪的朱诺看着工作牌上的名字,突然觉得自己像“被嵌在混凝土里的种子”。那个“用三十年房贷绑定人生”的念头让她惶恐,于是和丈夫花光积蓄买了房车,带着四只猫咪踏上旅途。从西藏的雪山垭口到内蒙古的沙漠,他们的视频里既有壮阔风光,也有猫咪在草原奔跑的灵动,不知不觉收获了两百万粉丝。
怀孕后的决定来得突然却坚定。“一直流浪偏离了生活初衷,我们想要扎根的温暖。”朱诺说。在多次来到大理之后,他们决定租下大理的老院子,签订十五年租约,从零开始改造。刷墙、铺路、种树种草,夫妻俩每天带着工人忙碌,把对生活的想象一点点变成现实:铺满绿草的院子给猫咪撒欢,楼顶露台能望见整座苍山,精致而温馨的家和满满的归属感。
2024年底,“山下有喵”民宿在鞭炮声中开业。朱诺的视频里,多了炉火上沸腾的火锅、客人与猫咪嬉戏的笑脸……“那些你以为行差踏错就万劫不复的事,试过才知是充满可能的大路。”她的故事像一束光,让无数困在格子间的人看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也让大理的包容与惬意,成为治愈疲惫的良药。
镜头内外的烟火与自由
“这里不管你啥样,都能找到自己的活法。”——肖振峰
洱海边肖振峰带着法斗犬“壮壮”滑滑板的身影,总能引来游客的惊呼与快门声。这位45岁的东北汉子,用三年时间把大理过成了最想要的模样,一人一狗的短视频账号,成了洱海边最鲜活的“移动名片”。
“四十不惑那年,就想整点儿不一样的。”肖振峰笑称。退役前踢了十二年职业足球的他,走南闯北后,被大理的烟火气与慢节奏深深吸引。来来回回三四趟后,他干脆在银桥镇磻溪村定居,把淘宝电商的主业搬到这里,又拾起驯狗的老本行,成了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驯狗的过程藏着生活的哲学。“教壮壮玩滑板,得三四个月打底,每天都练,夸比骂管用。”肖振峰把耐心融进日常,也融进视频里。镜头下,壮壮踩着滑板追着风跑,他在一旁大笑指挥;或是一人一狗坐在洱海边,看云卷云舒,简单的画面却有直击人心的治愈力,最高一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
大理的包容让他迅速找到归属感。忙完网店生意,他会开着车去周边转悠,和客栈老板成了铁哥们儿,常被拉去吃刚出锅的家常菜;游客找他拍写真,他总能找到最出片的角度——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海浪漫过脚边的礁石、白族民居的青瓦翘角。“这里不管你啥样,都能找到自己的活法。”肖振峰的话里满是笃定,他的镜头也让更多人看见,大理的美好不只在远方,更在寻常日子的烟火里。
山水为媒的双向奔赴
在大理,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吴霞在“百所高校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中,站在山巅分享大理的当代故事;朱诺的民宿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这里交换梦想;肖振峰计划再养一只小马犬,让更多欢乐填满镜头。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却都在用镜头做桥梁,让大理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大理的生活方式温暖人心。
吴霞从社恐变成“小陀螺”,在忙碌中找到青春的多元可能;朱诺摆脱“KPI枷锁”,在扎根中实现自我成长;肖振峰在烟火气里重拾热爱,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大理四年在我灵魂中栽种了一片月光森林,此后所有跋涉都带着洱海的风声。”吴霞的告白,道出了所有逐光者的心声。
风继续吹过洱海,吹动吴霞的直播支架,吹动朱诺院子里的树藤,吹动肖振峰与壮壮的滑板。这片土地从不吝啬它的馈赠,而那些带着热忱而来的人,用镜头记录美好,用行动传递希望,让青春的力量与山水的灵气交融共生。
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而来,却在大理找到了共同的答案。(陈琳玲)
来源:“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