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要给外国访客的签证费和离境税“加码”。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南华早报》《朝日新闻》都报了,说是要通过提价把那些不守规矩的低价访客挡在门外。
日本以前可是出了名的“旅游天堂”,温和待客的服务态度吸引了不少人。
但现在不一样了,热门景区早就挤得水泄不通。
富士山下的河口湖大石公园,周末全是人从众,京都、东京、大阪这些地方更是乱象频发。
有人光着膀子爬京都爱宕神社的鸟居,那可是神圣的地方;还有欧洲网红在电车上推搡老人,就因为人家提醒他安静点。
更离谱的是,有女游客在神社门口玩引体向上,欧美青年在新干线上高声喧哗,这些画面传到网上,日本网友都炸了。
本地市民更是怨声载道,说自己的家园都成了廉价打卡的动物园。
本来旅游是双赢的事,访客看美景,当地赚收入,可现在乱象太多,好好的体验全没了。
日本旅游业内人士也急了,直呼不能再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乱象频发逼宫,低价政策难以为继
其实日本这次提价,也不是完全没原因。

它的签证费和离境税,放在全球来看确实算“白菜价”。
普通单次旅游签证从1978年起就没怎么变过,一直是3000日元左右,离境税2019年开始收,也才1000日元。
对比一下,欧盟申根签要60欧元,美国旅游签160美元,日本这价格确实够良心。
但长期的低价也降低了旅游门槛,越来越多只为打卡的访客涌进来,消费不高还爱惹麻烦。
疫情后全球旅游复苏,日本去年的外国访客量都超过2019年了,热门景区早就不堪重负。
京都的古建筑因为访客踩踏,漆面都掉了,植被也被破坏不少。
旅游基建也跟不上,热门景区的公共厕所缺口很大,高铁接驳也挤得不行。
日本政府这次算了笔账,要是提价政策落地,东京每年能多收近3000亿日元。
官方说这些钱要用来修高铁、盖厕所、建学校,改善旅游基建和教育。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增收是一方面,更核心的是“筛客”。
日本精神旅行社的总裁高山胜说得很直接,这就是设一道门槛,砍掉金字塔底层的低素质访客,把重心放在高价值访客身上。
本来想,低价能吸引更多人,带动消费,但后来发现,太多低消费、不守规矩的访客,反而拖垮了旅游体验,还加重了公共服务负担。
如此看来,日本这次提价,更像是无奈之下的调整。
筛选高价值访客,便利度才是关键
很多人担心,提价会不会把所有外国访客都吓跑?业内人士倒不怎么担心。
日本探险公司的亚历克斯・利茨就说,来日本一趟,光机票住宿就得花两三千美元,签证多几十美金,根本没人会在意。
日元现在汇率低,日本旅游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对那些真正想体验文化、愿意花钱的高价值访客来说,这点提价确实不算什么。
日本旅游厅对高价值访客有明确界定,就是那些停留时间长、人均消费高、注重文化体验的人。
这类访客虽然数量不多,但贡献的旅游收入可不低。
不过有个关键问题,要是提价的同时,签证手续变得繁琐,那可就真麻烦了。
现在日本在线签证申请覆盖率挺高,办起来很方便。
但如果以后要亲自跑使馆,还要准备一堆复杂材料,估计不少人会打退堂鼓。
毕竟大家出门旅游图的就是省心,没人愿意在手续上浪费时间。
全球不少热门旅游地都有过类似尝试,意大利威尼斯就对单日访客收进城税,泰国也考虑过提高落地签费用,都是为了限制过度旅游,筛选高质量访客。
但这些政策能不能成,关键还是看执行细节。

日本这次提价,争议也不小。
支持的人说,这是在维护家园的秩序和尊严,总不能让少数人的乱象毁了所有人的体验。
反对的人则觉得,用价格划分访客,有点变相歧视低收入群体,毕竟素质和消费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社交媒体上讨论得热火朝天,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少。
日本想优化访客结构、改善旅游乱象的想法能理解,但用提价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确实不够周全。
有些低收入访客也很守规矩,他们只是想简单看看日本的风景和文化,不该被一棍子打死。
而且,靠价格筛选素质,本身就存在逻辑漏洞。
更重要的是,解决乱象不能只靠“堵”,还得有“疏”。
比如加强入境时的规则宣传,在热门景区多设些提示牌,增加现场管理人员。
访客这边也得注意,出门旅游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矩是基本素养,不能光顾着自己开心,就无视别人的感受。
日本旅游这次提价,到底是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还是会因为操作不当流失大量访客,现在还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
既需要目的地的科学管理,也需要访客的自觉自律。
大家出门旅游都是为了开心,日本想维护好自己的旅游口碑,访客想有好的旅游体验,这本来是一致的。
希望日本后续能在提价的同时,多做些配套措施,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用价格筑起一道墙。
毕竟,真正的旅游魅力,从来都不是靠筛选访客得来的,而是靠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